1月,我的目标圈定了自考(本科汉语言)。理由再简单不过了,因为我需要考研资格。事实上,我不是没想过隔着锅台上炕,直接以专科同等学力身份跻身于考研的千军万马中搏杀。但是,当我仔细研究了步步为营的同等学力报考条件之后,我的理智告诉我,还是拿本科,名正言顺总好过巴巴结结时刻身处边缘,正所谓君子不立于桅樯之下。(相关政策请大家在自考论坛查询)
之后经历了一年半的艰苦自学,圆满毕业。而当你在自考办冤种一样的老师手里接过几乎是被丢出来的你梦寐以求的毕业证时,它换不起你丝毫的兴奋,一声叹息。理由?依然很简单,因为它会让你觉得你所付出的辛苦……不值得!
我不知道别人考自考为了什么,但想来大多是闲了置忙了用,象我这种急功近利等米下锅的人可能不多。正因为我输不起,正因为我一定要赶在研究生考试报名前结束课程,我几乎对待每一科都如临大敌。因此,我采取了一种较笨但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
方法很简单:把书拿过来,按章节做计划,一般都是四天一章,通读的时候把重点化出来,一段段,一题题地背,当然需要配一本比较权威的题典。因为输不起,我不敢怠慢任何所谓的次重点和非重点。也就是说,我完全没有重点地一页页一行行的把书从头到尾背下来。三轮,第一轮因刚接触,所以每题背20次;第二轮10次;第三轮3次,然后去考试。分数都很高,卷子发下来基本没有很多不会的。但看着卷子上的几道题,那股辛酸劲非亲历者无法体会。我曾经计算过,以语言学概论为例:
名词解释:需要背192个,考 4个,命中率2%;
简 答:需要背157个,考 3个,命中率2%;
分 析:需要背40个,考 2个,命中率5%;
论 述:需要背52个,考 2个,命中率4%;
总 计:需要背435个,考11个,命中率2.5%.
而文学史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只因它庞杂,当然语言学概论、美学这样的理论专业难度较高。
面对这样的数字,这种比例,而这只是其中一门,我当时是沉默了的,但我也默默地安慰自己,毕竟还有范围,毕竟它还考不出书外。真有点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无奈,难不难?难!但既然选择了,就只能往前冲,否则,你可以不走这条路。有多少人在抱怨中国的教育体制僵化,学之无用,但我觉得这就是因为人太多了,他们一定是要找到一种方法来砍掉一大半人的,不用这种方法,也会用另外一种方法,做什么都一样不容易。
我的这种学习方式,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就见到了显著成效,分数和我所掉的分量成正比,考了两次就瘦掉12斤。致使我终于一路拼杀到胜利之后,也再没有力气去拼考研那一场了,真的是耗尽了所有心力。后来考研复习的时候,有点放挺儿的意思,望着书傻笑,就是没力气去背了。现在想来,是自考时学习方法太弩,精力损耗过大,否则的话,不至于如此疲乏。事实上,到了较后一次考试前,我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有问题了,但还是一句输不起,我不敢去尝试革新,毕竟这种笨笨的方法它有效,它确保了我高分过关。
全考完之后,我反思一次次一科科的考试,在学习方法上有了一些心得,怎奈已经考完了,没有回头路可走,世上的事就是这么无奈,所以我就特别想跟自考的伙伴们分享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因为自己苦过,累过,挣扎过,疲惫过,拼搏过,胜利过,所以希望后来者比我少走些弯路。大致有如下几点考虑:
1,计划。
个人认为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学习的基础,一句话,推着学,是绝对不行的!原因不用说了,人之初,性本惰。如果说你要是能对所学课程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甚至觉得这本书已经不够用了,而主动去找相关书籍研究,那么计划对你而言,可有可无。但往往事情不是这样的,起码有些科目是你不感兴趣甚至头疼的,但你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必须要学要考。对于这样的科目,定计划是绝对必要的!毕竟有了计划就等于有了约束,虽然睁开眼睛就是债的日子不好过,但我们每天还债就是为了能及早还完。
一个朋友告诉我,学工程的人和学文的人定的计划绝对不会相同,甚至思路完全相反。前者讲究留有余地,而学文的人大多理想主义、追求完美。我就是典型例子,在定学习计划的时候简直不把自己当人,就象对待一部永不疲惫永不磨损的机器,满打满算不说,事实上,定的计划,压根就没有可能完成。所以我一直是追势,每天欠债多一些,不断的追追追。搞的我每天走到洗手间也要拎本书,没办法,没完成任务。这样很不好,会极大地打击你的自信心,让你懊恼烦躁,有种三座大山压得透不过起来的窒息感。追都来不及,哪还有放松娱乐的时间呢,久而久之,人很容易疲惫。当然了,定计划也不能每天就看两页书就算完成了,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今天玩的欢,来日拉清单,过不去还得再来一遍。前紧后松的学习思路是对的,但万事求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浪费时间,又不能太盲目乐观。
具体定计划的方式,我建议大家采取横向纵向协调计划的办法。做两个计划:一个是时间计划,一个是进度计划。时间较好具体到每天的每段时间学习哪门课程,不要集中火力,一整天都猛K一本书,不看到吐不撒手,那很危险的,要各科齐头并进,毕竟任何一门课程的不利都可能影响你按时毕业;进度计划要定好每一科的每一章几天完成。如果两个计划能对接好,紧密配合,那就事半功倍了。按计划学习,不要想太多,每天看一些,积累起来很可观的。不要觉得书那么厚,只要坚持,慢慢就薄了。另外建议五天学日制,周末休息调整,查缺补漏,走一段要回头看一看,不能狗熊掰棒子。
2,背功。
有人说,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同意!严重同意!能理解尽量去理解,这样很容易加深记忆,单纯靠背,不求甚解,肯定是记的快忘的快。但我要强调一点,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考试,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还有一点,主要是因为答题不是座谈会,你用自己的语言答?不是不可以,但是,得不得分,能得几分真就不好说了。因为就考试而言,明确强调要使用规范语言答题,规范知道吧,就是要贴近标准答案。自考的试题比较死,所以标准答案是有的,批卷的时候,都是流水作业,一分钟一张卷,老师半天找不到你规范词汇,一生气,不给你分,你点辙没有。所以,该背还得背。
怎么背?我吃了大亏,可以说从头吃亏到尾,一点便宜没占到。后来我才明白,真的不需要一道题一道题的大段大段背得那么详尽。事实上,每题都有要点,把要点牢牢记住就可以得60%的分了。比如一个大题10分,别人写满满一篇,你只把三个要点写完整了,三句话,你就得6分了。他写那么多,要是没重点的话,估计6分也够戗得上,还累得不行。如果你三句话写完再发挥一下,那就快满分了。自考卷子批的松。这样的话,你的工作量锐减!
3,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我吃的亏就更大了去了。因为我学习没重点啊,通背。就我以前那种学习方法,谁听谁哆嗦,说不是人玩的。有没有重点?肯定有。比如文学史,有的作家自己占一节,有的作家捞着一小段,肯定不一样。出题也许会有一两道偏的,但你想啊,重点篇章就好比保留曲目,必须得考,无论大题小题,它总得出,总有它的戏份。这些重要的内容都出一些,整张卷才几道题啊,去了这些主要的,就是出偏一两道,你发挥一下,得一半分,也足够及格了,还是要突出重点。
那么对待非重点,你不能完全不知道,那要出一道半道的,你一句答不上不知道是啥就不好了。那么我们又不想投入更多的精力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尽量用一两句话把这个非重点问题或作家作品概括一下。记关键句,关键句还有关键词,其实比较容易掌握。这样,万一考,你把关键的东西拿出来,他就得给分,还不能少给。
4,笔记。
365论坛上有很多网友整理的笔记很不错,可以有选择地借鉴。此外,我建议大家自己做一个“要点”的笔记。就是把每科的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顺序记下来,可以简洁一点,类似逻辑图那种也可以,主要用于理清思路,总括全局,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文学史,都有几大历史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文学思潮,出现了哪些代表作家作品,其特点如何,有何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怎样等等,做一个纵向与横向的概括。
5,报考。
个人建议一次能报几门就报几门,要知道考试不是每天都有的,所以尽量多报,报多也许未必都过,但不报肯定不过。而且有时一门之差就要再等上个一年半载的才能毕业,很熬人的。
这里要扩展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书没看完,去不去考?去,干吗不去,不去白不去,理由同上,去了未必过,但不去考肯定过不了啊。而事实证明,书没看完,不等于不能及格。我有两门课程: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选修)书没看完。现代文学史当时就知道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压根就没从头看。这也是我想建议大家应急的一个方法,我当时是直接把按习题册把所有选择题都背准确,因为选择题几乎占一半分数,这个有把握了,大题稍微答答也就过了。然后把所有的名词解释背下来,名词解释还能当简答和大题用。就这两项看了一周,考了78分。而语法研究只看了三天,因为一般来说选修课没有习题册,只能看书,但出题紧贴书本,有的直接搬书上的原题和例子。那么说到例子,大家应该注意在看书的时候如果出现了举例,要稍微记一下,我们那次考语言学概论就是每道主观题都要求举例。
6,交流。
交流是很重要的,当今时代,知讯者生存。怎么说呢?我当时就因为没交流,背错了书,本来是考古代作家作品,我背的是现代作家作品,汗死:(哈哈,当然这种低级错误一般人不能犯。及时交流信息,交流学习心得与经验,交流专业知识疑难问题,可以避免学习因缺乏激情而进度搁浅,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不孤单。比如在论坛,在Q群,在好友里有那么几个自考伙伴在,看着也是一种支持和温暖。
7,调整。
人都是有生理周期的,哈哈,心理周期生理周期。比如感情的低潮期,情绪不稳,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人是有情绪的动物,所以有亢奋也有郁闷,有激情也有失落。那么及时调整心态和情绪是很必要的,实在看不下去书的时候也不要强迫自己,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放松也是好的,不过不能一直磨刀,那就惨了。另外,还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因为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还未加以执行,等到真正去做这个计划,很有可能发现计划定得不是那么完善,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使它与你的步调越来越协调一致。
说到调整心态,具体到课程问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我较初看文学史的时候,边背边在心里嘀咕,这些人没事闲的写这么多作品,害我学习量这么大。当我意识到这种抵触和畏难情绪对学习不利的时候,我就要求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面对这个问题。首先,我认真看了一下他们的生平,油然而生“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感慨。事实上,这些青史留名的文人大多人生坎坷,境遇悲惨。比如杜甫,我感觉他真的是用自己的一生颠沛流离,用自己的血泪苦难写下了一首首名诗佳句。人家都穷尽一生了,咱们多少也得支持一下;人家都付出生命了,咱们就多费点脑子,聊表寸心吧。其次,就是要心存一种喜悦,一种又发现了新知识的好奇和惊喜,对作家要有一种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的兴奋,刚才翻看西方文论,里面有61位文学理论家的不同论断,我当时就在想,看完这本书,我又可以认识61位朋友了。一句话,就是不要把书看死了,把它拟人化,生活化,唤醒它,让它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与你互动的对象。当你赋予死的东西以生命,你的学业将在快乐中完成,想想吧,那一幕,真的很美。很遗憾我自考的时候没能领悟到这一点,但亡羊补牢,在考研备战中,我将充分重视这一点。
暂时想到这些,如有新的想法,会加以补充的。其实,所有的方法、技巧都抵不过俩字:勤奋!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奋+毅力,还能不成功吗?虽然我觉得人生不过是一种体验,无论悲喜,更无关乎成败,但身在俗世,超脱也难,或许大俗即是不俗了罢。学吧,这青春不荒废到学习上也得荒废到别处。
考试虽然很苦,很艰难,得到一纸文凭也没那么多成就感,但考试的过程却能带给你很多体验和收获,你会看到成长的脚印一个挨一个地走过来。春花不愁不浪漫,是不是人生没有点拼搏,不抛洒点血泪就不那么璀璨呢?也许是吧,虽然我独爱安逸闲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