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主观题包括三个题目,分别是简答题、论述题和阅读理解题。从阅卷来看,考生的得分情形不容乐观,尤其是论述题和阅读理解题,能达到基本要求的考生不多。总体看,对具体作品的生疏在考生答题中反映较明显。简答题有4个题目。第一题为“简述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所表述的‘仁政’的具体内容”。考生要答出“君主的不忍之心”“制民之产”“文治教化”这些内容。大部分考生答题时仅做一些感性描述,没有提炼出核心内容。如很多考生只写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名句,没能归纳“仁政”的具体内容。还有的考生将“仁政”答成是“兼爱”、“非攻”,张冠李戴,把墨子的主张用到了孟子身上。尤其对“制民之产”这一要点,考生答题中涉及的较少,却有不少考生答成“应该减免赋税徭役、停止战争”之类,答非所问。
又如“简析《陌上桑》表现罗敷美貌的方法”一题,核心内容是“写罗敷的装束打扮”、 “以他人失去自我的方法,烘托罗敷的美”。考生普遍能答出其中部分内容,有的考生答出“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并举出了作品中的例证,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分数。但有的考生认为作品是“通过景物描写、他人的称颂来衬托罗敷的美”,但《陌上桑》中写景的也就开首“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一句,实在谈不上以景物衬托人物美貌,他人的称颂也无从谈起,因为作品中写的都是他人见了罗敷的反应,而没有写他们的语言。
再如“简析柳宗元《钴鉧潭溪小丘记》的艺术特色”一题,考生关键要答出“借景写情,小丘遭遇与个人经历的契合”“景物描写简练、生动”、“议论化的抒情”。考生的得分普遍不高,大多数考生仅答出“借景抒情”,却没有答出具体抒发的是何种感情。可见不少考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作品的理解比较肤浅。
论述题有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为“试析《逍遥游》一文的艺术成就”,需要考生通读《逍遥游》,对文章内容比较熟悉,甚至能记住一些重要段落,分析时才能结合具体例证加以说明。但大部分考生却没能做到这些,因此影响了得分。许多考生答到 “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喻、对偶、对仗”,但所谓“对偶、对仗”,在《逍遥游》中不曾有过。可见有的考生不清楚文章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只是把能想到的罗列出来。还有的考生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分析《逍遥游》的艺术成就,却答成“本文反映了庄子的‘无为’思想,描绘了‘神人’、‘至人’的境界”等等,误答为《逍遥游》的思想内容,而非艺术成就,属于答非所问。对结合作品分析这一点,多数考生只是罗列一些空泛论点,没有展开论述,失分再所难免。
论述题第二题为“分析《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首先要求考生会背诵和默写全诗,然后根据诗句,分析其“白描手法,笔致简约”、“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情境交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优美”等艺术特色。一般考生都能答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情境交融等特点,但却大多不能展开对诗句的具体分析,所以被扣掉部分分数。
阅读理解题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既考核考生熟悉基本知识的能力,也考核考生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存在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有欠缺,大多数考生不能完整地答出这段文字所出自的篇名、作者和文体,有半数以上的考生不能正确写出作者“庾信”,把“庾”字写成“庚”字,写成“瘦”字,写成拼音的都有,《哀江南赋序》与《哀江南赋》不分。这说明考生没有用心去看、去记这些基本知识,只是凭印象和感觉答题。阅读理解题的第二小题为“指出‘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中两个典故的原义以及本段文字是如何运用这些典故的”。这道题同样是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考核。从阅卷来看,多数考生能答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但也有一些考生望文生义,因为“荆璧睨柱”中有个“荆”字,就以为这用的是荆轲“廷刺秦王”的典故;还有的考生将蔺相如与廉颇混淆不清,误答为赵将“廉相如完璧归赵”。而对毛遂迫使楚王歃血而盟的典故,则大多数考生都答不上来。第三小题为“总结这一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少数考生能完整答出,相当一部分考生答的是“远离家乡的悲痛,难事故国的伤心”,跟这一段文章的原意相去不远。但回答为“反映奸臣、小人当道,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或者“作者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甚至“表达作者与将军分别时的离愁别绪”,说明考生没有理解这一段文章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欠缺,不太重视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尤其是细读,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更难达到了。所以,考生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考试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