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寓言二则》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溺:被水淹没,文中是指被水掩没的人。〔2〕氓:普通百姓。〔3〕咸:都〔4〕水暴甚:河水突然上涨得很厉害。〔5〕绝:横渡〔6〕中济:渡到河的中流。济,渡。〔7〕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文中指游出的距离很短。〔8〕吾腰千钱:腰,用如动词,腰上围着。〔9〕是以:因此。〔10〕何不去之:去,丢掉。〔11〕不应:不回答。
〔12〕有顷益怠:过了一会儿,更加疲惫无力。〔13〕身且死:且,将要,快要。〔14〕何以为货:还要钱干什么呢?〔15〕遂:于是,就。〔16〕且若是:如果像这样。〔17〕得不有货之溺大氓者乎:得不,岂不是,莫非;大货,大利;大氓,大人物。〔18〕善负小虫:负,驮,背。〔19〕辄:就〔20〕虽困剧不止也:虽,即使。〔21〕物积因不散:因,因此;散,散落。〔22〕卒踬仆不能起:卒,终于。踬仆,跌倒。〔23〕为去其负:负,名词,背的东西。〔24〕又好上高:好,喜好。〔25〕极其力而不已:极,尽,用尽;已,停。〔26〕厚其室:厚,使……丰厚。〔27〕不知为己累也:为,成为;累,累赘。〔28〕及其:等到它。
〔29〕亦又病矣:病,困苦,吃尽苦头。〔30〕又不艾:艾,自责,改悔。〔31〕大其禄:大,增多。〔32〕而贪取滋甚:滋,更加。〔33〕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戒,警惕。〔34〕其名人也:他们在名义上叫做人。〔35〕亦足哀夫:哀,可悲。足,实在。
「文体知识」记叙文,讽刺性寓言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两则寓言所表达的共同主题。(见课程答疑)
(2)认知《哀溺文序》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指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这一心态的。(见课程答疑)
(3)认知《 传》的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指出这一类比的两个主要对应点。(见课程答疑)
(4)比较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异同点。(见课程答疑)
12、《柳敬亭说书》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语言知识」〔1〕送手帕下定:送去请柬和定金约下时间。下,用如动词,约下。〔2〕两行情人:两个红极一时的人。行情,红人。〔3〕沽酒:买酒。〔4〕蓦:猛然间。〔5〕彼方掉舌:方,才;掉舌,动舌头,指说书〔6〕丙夜:夜半时分〔7〕行情正等:声名身价相同。
「文体知识」记叙文,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铺垫、前后照应三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一对照的反衬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中记叙柳敬亭说书一段是场面描写,识别这段描写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见课程答疑)
(5)认知文中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描绘柳敬亭说书声音的精彩语句。(见课程答疑)
13、《狱中杂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语言知识」〔1〕窦:孔穴〔2〕作而言曰:作,站起来〔3〕余叩所以:我询问详细情况。叩,问。〔4〕遘:遇,遭遇。〔5〕牖其前:牖,名词用如动词,开个窗户。〔6〕相薄:相混杂,相侵袭。〔7〕鲜不疫矣:鲜,很少。〔8〕成法:老规矩。〔9〕踵顶:脚碰头。
〔10〕积贼:犯案多次的贼。〔11〕杰旺:旺盛。〔12〕或随有瘳:或,或者;有瘳,病愈。〔13〕迩年:近年。〔14〕俾:使。〔15〕情罪:案情,罪状。〔16〕罹:遭受〔17〕于是乎书:书,动词,记下。〔18〕俟:等待。〔19〕大辟:死刑。〔20〕质其首:用头颅做抵押。〔21〕罄衣装:把衣服变卖干净。
〔22〕痼疾:一辈子治不好或久治不愈的疾病。〔23〕病间月:病了一个多月。〔24〕兼旬:二十天〔25〕即夕:当天晚上〔26〕潜易:偷偷改换〔27〕不羁晷刻:一时一刻也不停留。〔28〕生若:使你活。若,你。〔29〕案末:同案中案情较轻的人。〔30〕生理:活下去的道理。〔31〕因以巧法:利用法制条文作弊。〔32〕枉民:害民,叫人民蒙受冤枉。〔33〕奇羡:赢余,文中指勒索所得到的钱财。〔34〕故例:老章程。
「文体知识」记叙文,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组织众多材料所围绕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3)理解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见课程答疑)
(4)选出文中典型事例,简要说明作者用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拨人物性格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14、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分叙
(2)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包括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等方式抒情)
第四章、诗词
1、《沁园春。雪》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毛泽东
「语言知识」〔1〕惟余莽莽: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的一片。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2〕顿失滔滔:顿,一下子。〔3〕须:要等到。〔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竞相、争着;折腰,倾倒、佩服。〔5〕略输文采:输,差。〔6〕稍逊风骚:逊,逊色。〔7〕俱往矣:全都一去不复返了。〔8〕数风流人物:数,点数、计算。
「文体知识」词,《沁园春》是词牌名,这是词中的长调。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2、《迢迢牵牛星》
「作家作品知识」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出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一书。“古诗十九首”写成于东汉末年,都是抒情短诗,全用五言,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语言知识」〔1〕迢迢:遥远的样子。〔2〕皎皎:明亮的样子。〔3〕擢:摆动。〔4〕终日不成章:终日,一整天;章,织物的纹理。〔5〕泣涕零如雨:零,下落。〔6〕相去复几许:去,离开;复几许,又有多远呢。〔7〕盈盈一水间:清清的一条银河之间。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3、《归园田居》
(其一)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人称“靖节先生”。
「语言知识」〔1〕适俗韵:适,适应,投合;韵,气质、性情。〔2〕尘网:喻指尘世间官场、名利场的束缚和险恶。〔3〕守拙归园田:拙,愚直的心性。〔4〕罗:罗列。〔5〕暖暖:依稀不明的样子。〔6〕墟里:村落。〔7〕颠:同“巅”,顶部。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田园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熟读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4、《出塞》
(其一)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与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语言知识」〔1〕还:返回〔2〕但:假若〔3〕教:使,让〔4〕度:越过
「文体知识」七绝,边塞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5、《春江花月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若虚,初唐诗人。
「语言知识」〔1〕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2〕人生代代无穷已:穷,尽;已,止。〔3〕但见长江送流水:但,只。〔4〕白云一片去悠悠:去,离去。〔5〕青枫江上不胜愁:胜,尽。
「文体知识」七言古诗,长篇抒情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古题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熟读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6、《送元二使安西》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维,盛唐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语言知识」〔1〕使安西:出使安西〔2〕 轻尘:沾湿了尘土。 ,湿润。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7、《登金陵凤凰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语言知识」〔1〕晋代衣冠:指东晋时居住在都城金陵的世家大族。〔2〕一水:指长江。〔3〕总为:总是因为。〔4〕长安不见:不见长安。
「文体知识」七言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8、《蜀相》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语言知识」〔1〕自:独自,表示无人欣赏。〔2〕空:白白地,也是表示无人欣赏。
〔3〕开:开创基业;济:辅佐成事。
「文体知识」七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9、《枫桥夜泊》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语言知识」〔1〕江枫:江边枫树。〔2〕对愁眠:伴愁眠。对,向着。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0、《游子吟》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孟郊,中唐诗人。
「语言知识」〔1〕寸草心:即指小草抽出的嫩茎,又喻指子女对母亲的心意。〔2〕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1、《乌衣巷》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语言知识」寻常:平常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白居易,中唐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语言知识」〔1〕赋得:赋诗而得某个题目的意思。〔2〕离离:长长的样子。〔3〕荒:远方。〔4〕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作者送别的友人。〔5〕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文体知识」五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3、《江南春》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语言知识」山村水郭: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4、《夜雨寄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无题》诗尤为著名。
「语言知识」〔1〕何当:何时才能够。〔2〕却:又,再。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煜,五代时期著名词人。
「语言知识」〔1〕了:终了,完结。〔2〕不堪:不能,受不了。
「文体知识」词,《虞美人》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6、《望海潮》(江南形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创造了大量慢词。
「语言知识」〔1〕形胜:形势重要、景色优美的地方。〔2〕参差:大约、将近。〔3〕云树:形容树多而高。〔4〕异日:他日。
「文体知识」词,《望海潮》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兼精散文、词、诗、书法、绘画,“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语言知识」〔1〕把酒:端起酒杯。〔2〕不胜:经受不住。〔3〕婵娟:形态美好,词中指月亮。
「文体知识」词,中秋赏月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8、《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语言知识」〔1〕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存。〔2〕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文体知识」词,《武陵春》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9、《书愤》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陆游,南宋杰出的诗人。
「语言知识」〔1〕早岁:早年,年轻的时候。〔2〕那知:哪知。〔3〕中原北望:北望中原。〔4〕自许:自我期许。〔5〕堪:可、能。〔6〕伯仲:兄弟。
「文体知识」七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2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语言知识」〔1〕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眺望远山。目,用作动词,望。〔2〕断鸿:失群的孤雁。〔3〕倩:请。
「文体知识」词,《水龙吟》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21、古代抒情诗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基本抒情方法:通过写景抒情、通过叙事抒情、通过描绘人物举动抒情
(2)常见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第五章、作文指导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学应考者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学应考者思想修养、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大纲提出,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行款规范。作文在大学语文考试中约占40分,比重很大,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的考前训练工作和准备工作。
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试作文必须按试卷规定的题目来写。一般说来,自学考试的作文题目都是与考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或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较紧的,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都不至于“无话可说”。但由于各人经历、学识、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道题目,有的考生觉得好写,有的却觉得不好写;即使觉得不难,写出来的文章差异也很大。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能把作文写好的人确实不多,有的甚至未能写完,很多考生都把作文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作文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又有充分的准备,“难”是可以逐渐转化为“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应试能力既与“场(考场)外功夫”有关,也与“场内功夫”有关。
先谈场外功夫:要提高作文的应试能力,主要还得靠平时从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多下功夫。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想写出内容正确、深刻的文章,平时就要注意经常阅读报纸,关心时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还要读点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以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武器。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养成观察、了解生活的习惯,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生活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或者把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到的先进人物事迹、反面典型的个案、历史典故、格言警语、生动活泼的词汇等收集起来,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材料准备工作做好了,到了考场上就不但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而且还有挑选的余地,可在众多的材料中挑选较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组织文章。除此之外,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写作理论,固然不能写出好文章,但缺乏写作理论的指导,也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教材中的文体知识介绍、有关范文和课后的“提示”对我们如何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应认真研读。但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还不够,考生还应多读一些课外的作品,琢磨琢磨这样的题材、这样的题目,别人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实践,多动笔练习写作,如果你能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写写日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读书心得写下来,并在考试前的半年时间里练习写几篇作文,在考试中必然胸有成竹一点。
至于“场内功夫”,则是偏于应试技巧的问题。考虑到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考试大纲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文体在应试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个扼要的介绍:
记叙文的写作
从临场应试的角度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确定角度
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看清作文题目的要求,仔细想想应从哪个角度去写。记叙文是一种
以记事和记人为主的体裁,通过写人或写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某种价值观念或抒发某种感情。它不像议论文用一系列的论据去证明某个论点,也不像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如1996年上半年试题的《信》,作为记叙文,首先要明确这是要写“与信有关的人”或“与信有关的事”。如果把它写成“给某某某的一封信”,那就写成了应用文,即使内容健康、格式规范,也很难及格,因为文体都把握错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库存,看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哪些与题目的要求有关,而又较值得写;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就《信》这篇文章来说,如果你对邮递员的工作比较熟悉,那你可以写一个邮递员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把“死信”变成“活信”,以表现他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曾发生过“检举信”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而较后又水落石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另外,我们都知道,若干年前,写信是很随便的,用一张白纸糊成信封,贴上邮票就可寄出去,后来则要求使用标准信封,要写邮政编码,邮资也调整了。而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许多人连信都不写了,或打电话、或发E-mail……,这样我们也可以写信本身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假如有的考生关于信的库存是一片空白,那也可以设法编一个与信有关的故事。应试作文不同于通讯报道一定要写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允许虚构的(即使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应该适当加工,不要完全受真人真事的束缚)。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确定写什么时,一定要写自己较熟悉或比较熟悉的,某个题材很新颖,但自己所知不深,较好还是不要写,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你确定写一件事,还要考虑:这件事蕴含着什么意义?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如果你确定写一个人,则要通过想象和联想,使这个人物在头脑中活起来,明确他的身世、经历,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音容笑貌如何,等等。写人离不开写事,因此还要考虑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来写,还是通过若干事件来写。如果是后者,还要明确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人物性格的哪个侧面,如何将这几件事串起来等等。事件的意义及来龙去脉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头脑中的印象越清晰,写好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确定角度,还有人称的选择问题,是用第一人称、以“我”之所见所闻来写,还是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称,可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但不能直接写出耳闻目睹不到的东西或别人的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虽没有第一人称的长处,却也没有第一人称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客观对象。用什么人称、要视内容而定。如1996年下半年试题的《选择》,如果是写自己的选择,自然得用第一人称;若写他人的选择,如果不是与自己特别亲近的人,还是用第三人称好,否则写起来会受到许多限制,不利于情节的展开。
(二)谋篇布局
当你确定了自己较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谋篇布局了。写文章不能想一点、写一点,一定要构思好基本轮廓,较好是一气呵成。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写到中途写不下去又重起炉灶的情况,欲速而不达。较为糟糕的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较后只能是杂乱无章,令人难以卒读。因此,谋篇布局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谋篇布局时,要着重考虑起结、详略、波澜和线索的问题:
1. 起结。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就时间而论,可以涵
盖几年、几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几小时。构思时就要考虑从何时落笔,有的可以用顺叙法,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来写;有的可以用倒叙法,先写结局,然后用顺叙法写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和过程;有的还可以从“中段”写起,把在此之前发生的事通过插叙或人物的对话在文中显示。可以说,起结的技巧,也就是“截取” 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个横断面来作为文章的框架。应该指出的是,“起”与“结”是紧密关联的,一定要防止出现虎头蛇尾、前后脱节的情况,构思时必须把“起”与“结”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结束,再来设计如何开头。
2. 详略。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材料的取舍和详略
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关于这一点,考生可以参阅教材中的《拣麦穗》一文,这篇文章详略把握得很好。该文对“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有详写、有略写,而对老汉去世后出现的另一个卖灶糖者连是多大年纪都没有交代,因为他虽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
3.波澜。写记叙文较忌平铺直叙,构思时应善于运用一些“兴风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误会巧合”、“铺垫反托”等等,使情节的发展有悬念、有突转,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结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4. 线索。线索清楚,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结构谨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如老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写起,继写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结束;有时可以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时可以以人物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先介绍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步步升迁,引发廉蔺矛盾,较后以矛盾的解决收篇;有时也可以以景物为线索,有时也可以以某种意象为线索。有的文章还可以贯串多条线索。总之,把握好线索,把握好主题,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现主旨
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述成文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四个字:凸现主旨。文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但相对而言,又有一些地方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暂且称之为“节骨眼”。“节骨眼”一定要写得细致、精彩,使它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叙述某件事的基础上略发议论,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内涵,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议”与“叙”脱节,说不到点子上。而对于写人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选择典型事件或生活细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这个人物,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但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人物行为后面的动机,即不但要写他做了什么,还要写他为什么这样做。另外,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因此,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议论文的写作
要写好议论文,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细心认真地审题
议论文的题目,既可能包含文章的论题和中心论点,也可能只表明文章的论题而不包含
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以便较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意、重点所在及具体要求。只有透彻弄清题目,才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大学语文》试卷中议论文的写作,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命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又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提示性和限制性文字的命题作文,一是只有限制性文字而没有提示性文字的命题作文。至于给材料作文,命题一般也是两种形式,一是供材料并命题作文,一是只供材料,而题目由考生自拟。以上几种命题方式,实质都差不多,在审题时都应注意:
1. 准确理解题目文字的词意。命题作文的题目,其文字的词意,大多都是清楚明了的,
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带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字。如1992年下半年的作文试题《不要搞花架子》,这个题目北方人容易理解,所谓“花架子”就是他们常说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对南方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如果这条作文试题前面没有“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强调实干,反对形式主义”这些提示性文字,很多人无法明白“花架子”在这里的真正词意。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千万不要想当然
(有的考生就把“花架子”理解成摆花盆用的“木架”或“铁架”),要细心阅读一下提示性文字,做到真正明白作文题的真正内涵。
2. 注意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议论的对象、范围和重点。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是
指要分析题目中词与词间的关系,如《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多行不义必自毖》、《我的价值观》这三道题,第一道题是属于并列关系,第二道题是属条件因果关系,第三道题是属偏正结构。是并列关系的,那么两者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议论时,便要注意同时兼顾,不能只重前者而轻后者,或者缺漏了后者,也不能重后轻前。是条件因果关系的,在论证过程中就应把重点放在它们的因果关系上。是偏正结构的,则其议论的重点是在修饰语上,“价值观”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在论证时撇开“我”而去谈“价值观”,便会出现偏离题旨的现象,达不到文章的写作要求。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和了解清楚文字词语的相互关系,以把握住议论的重点、对象及范围。
3. 题目词义暗含比喻或象征意义的,要注意仔细去琢磨、推敲,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一
层去理解、领略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4. 如果是供材料作文,就一定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读通读懂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所谓读通读懂,就是能较好较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含义。如果是文言文,更要从字词、语句上一一读懂它。只有全面掌握和了解提供的材料内容,才可以把握文章的论题与论点,切忌连材料都没看懂,或没完全弄懂便匆匆忙忙下笔。
(二)掌握立论的角度
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中心论点,有了论点,才能进行论证。对于命题作文,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包含在题目之中,如1995年上半年的作文题《说“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类考题无须考生重新确立论点。二是题目仅仅表明文章的论题,却未包含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时间》中“时间”只能作为论题,它仅仅指出了文章要论述的范围和内容,却不能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写作时应该把论述中心具体化,提炼出具体而又明朗的中心论点,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如果是供材料作文而题目又要自拟的,在读懂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外,还要从材料所限范围内去确立具体的论点。较好是在不违背命题的基本要求及所提供材料基本精神的原则下,从自己较了解、较熟悉的感受较深、较有体会的角度出发,选择使自己有东西可写的论点。
(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即谋篇布局,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安排。在考场上作文,虽
然时间短,但仍应把文章写成一篇有机的完整体,将论点和论据安排好,使论据围绕论点,并能较充分地论证论点。为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可按三段式进行安排:首先是提出论点。提出论点,可以开门见山,一开始便摆出观点,可给人一个观点鲜明的印象;也可以用引用入题或解题溯源等方法。其次便是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正反论证。考试的作文题,很多都属中性题,可以从正面进行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论证。
(2)层递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就是指在论证之前,对论证的问题先作深入分析,摸索清楚论题的方方面面,概括出它的几个基本特征,再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
(3)并列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是对论证的问题,在总论点的统率下,分别从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证,而这几个方面,它们彼此的关系是平列的。较后是小结全文,呼应论点。这样的结构,是议论文较基本的模式,这种按部就班的写作路子,在考场应试的情况下,是较为稳妥的。
(四)灵活变通地运用例证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就需要联系实际,运用事例,用事实展开论证,
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很多考生平时很少动笔,也缺乏材料的积累,所以临到考试,根本无法写作。有鉴于此,每位考生平时都需多注意读报看书,积累材料。到临场应试时,首先要尽可能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把自己掌握到的、想到的材料变通挪用或进行必要的加工发挥,按照论点的需要,适当加工,使它成为贴切的、说服力强的材料。当然,这种加工也应做到适度得体,不要随意胡乱凑合,要注意删除与观点不吻合的材料。其次,在选用材料时要力求选择较有代表性、能说明论点的材料。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再次,选取材料时,要力求新颖,切忌来来去去总是选用那么几个常用的材料,话也总是那些话,让读者觉得非常乏味。
(五)充分具体的说理和议论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要选用有代表性、新颖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作论据外,还要注意
进行充分具体的议论和说理。很多考生都习惯以观点带事例,一个观点提出后,接着罗列多个事例,文章从头到尾,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分析,没有议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不懂得联想,不懂得引申发挥,同时也不知在何处展开议论和发挥。
要开阔文章的思路,就应对论题多提几个为什么。如1995年下半年的作文题是阅读梁启超《论毅力》文中较后一段,一般考生都说到有志者事竞成,毅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接着便列举出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写,尽管对问题有所论证,但这样罗列一堆材料而不加分析议论,仍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对于议论文来说,除了有论点、论据外,还必须有分析与议论,而议论往往就是紧随在事例之后来进行的。如就这篇议论文来说,可以以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为例,他5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成年后却“愍然众人矣”。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在运用了这个事例后,可能马上来一段议论,指出成功主要不是靠天赋,而是后天勤奋,这样将例证与议论结合起来,说服力就强多了。在分析与议论中,还可以结合现实去联想与引申,基于现实的联想与引申往往也具有深刻的说理性。
说明文的写作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通过客观地介绍、
解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结构、功用、成因等因素,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的、准确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说明文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凡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自然到社会,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说明文来解说。它是传播科学知识、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资料的重要工具,与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作文考试把说明文的写作列为目标之一,考生平时很有必要练习写说明文。
在说明文写作训练中,或因观察不细,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或因材料欠缺,说明不具体;或因表达方式不当,文体混杂;或因没有注意说明顺序,条理混乱;或因介绍片面,影响其科学性。因此,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解说性、知识性、科学性
注意说明文的特点,才能达到说明文“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如关于酸菜可
否食用及其营养价值的问题,报上曾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介绍。一种认为,酸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糖类、矿物质、乳酸等。酸菜还是良好的药物,可治疗慢性心脏病、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多吃酸菜有利于健康。另一种却认为,酸菜内含大量霉菌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会直接引发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疾病,危害健康。两种解说各执一端,令人无所适从。据有关专家分析,酸菜的食用效果及营养价值,和酸菜的不同品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不同的腌制方法有关。报上的有关介绍未能注意这些知识,所说虽有一定道理,却都有片面性、缺乏科学性。说明文既要注意知识性,也要注意科学性,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给人以知”。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用准确、周密、平实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其较基本学科物理、数学的关系,并运用定义、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说明得清楚明白。
(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议论文也要运用说明,但记叙文中的说明为记叙的人或事服务,议论文中的说
明为阐明作者的论点服务。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说明方式的运用都不是主要的,只有说明文才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是说明文说明性的特点决定的。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文的这一特点,以把握住文体特点,避免出现文体混杂的现象。
(三)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要反映事物一定的规律,就必须用心安排好说明材料的顺序。说明运动、变化、
发展的事物,多应按时间先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材料。说明静止的事物,多以空间方位为序,或由外及里、由里及外,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来安排材料。说明事理的文章,则多由具体到抽象,或按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材料。总之,说明有序是将客观事物说明白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好说明文的顺序,应依照说明的内容来确定。
(四)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写作说明文还应依据说明的目的及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常
用的说明方法有:
(1)定义说明法,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诠释说明法,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原因等作解释的说明方法。与定义法相比,诠释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语言表述不如定义说明那样严格。
(3)比喻说明法,用比喻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释,使说明对象形象具体。
(4)比较说明法,用同类或异类比较具体的事物相比照,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举例说明法,列举典型的或较多的例证来解说较复杂的说明对象。
(6)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文献资料等说明事物。此外,还有图表说明法、数据说明法等。我们应该练习、掌握这些方法,以便在写作说明文时加以灵活选用或综合运用。
(五)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通俗、简洁,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科学知识,解说客观事物,所以语言一定要准确。如果表述不确切,就会带来不良后果。说明文使用广泛,读者层次不同,所以语言一定要通俗。如果文字晦涩难懂,就不能将有关知识告知读者,真正做到“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说明文要求对事物的说明必须具体,但要避免琐细,而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有时,说明需要详尽一些,但要防止拖沓冗长,务求文句简明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