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考“社会调查”总复习资料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09 17:18]    点击数: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研究的经验性特征?
  
  所谓"经验性",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它要求:所有关于社会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对客观社会事实进行观察,实地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纯粹思辨的基础上。
  
  2、当代社会中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中一般扮演哪些主体的角色?
  
  其一,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政治组织、学术组织、企业组织及民间非营利性组织)
  
  其二,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政企、企业、学术机构、专门从事社会研究的机构、个人)
  
  其三,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学术机构、政府企业的研究部门、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
  
  其四,社会研究的资助者。(政府、民间基金会、企业,资助方不一定是成果直接使用者)
  
  3、社会研究一般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遵循客观性原则。
  
  2.把握好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问题。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参加社会研究的各类人员应该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5.社会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类人员与组织之间的合作。
  
  6.社会研究者应该遵从学术规范。
  
  4、什么是"社会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特征"?
  
  所谓"规范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也是社会研究活动的规范体系,不仅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同时也规范着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不只是"可以如何"去做研究,更多是"应该如何"、"必须如何"去做研究。
  
  评价一项研究成果时,评估采用方法的合理性,来判断结论的可靠性。
  
  5、简述社会研究成果能够应用的领域?
  
  可以应用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包括社会改革、社会革命)
  
  可以用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动中。(包括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及规划)
  
  可以用到各类社会管理。(包括宏观的经济与公共事务管理及微观的组织管理)
  
  可以应用到各类专门的实战领域中。
  
  论述题:
  
  1、试析"社会研究的主体"?
  
  所谓社会研究的主体,是指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与人员。
  
  (1)当代各国绝大多数的社会研究活动都是依托一定的组织来实施的。
  
  一般扮演4种角色: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
  
  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2)社会研究者个人也是社会研究的主体。
  
  角色为分:组织者、研究者、技术人员、一般调查员、其他辅助人员等不同层次。
  
  2、试析"社会研究的意义"?
  
  所谓社会研究的意义: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对研究主体所能够产生的作用。
  
  主要分为理论性意义和应用性意义两个方面。
  
  (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主要指社会研究对理论发展做出的贡献。(社会理论的理解解释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社会实践和人们认识社会的动机;
  
  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式:采用科学方法的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可靠经验资料和科学的推论而提出和验证新的理论。
  
  社会研究是否有理论意义?取决于是否有理论创新(新观点、新资料、新理论结论)。
  
  (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又称"实践意义"或"实际意义")
  
  是指社会研究的成果是否能够直接应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1.可以应用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 2.可以用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动中。
  
  3.可以用到各类社会管理。 4.可以应用到各类专门的实战领域中。
  
  大部分研究项目兼有理论性意义和应用性意义,只是各有侧重。
  
  3、试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问题?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既有对社会事实的"事实判断"也有对其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对某种社会现象好坏、意义、重要性程度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价值中立: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价值关联:研究工作要受到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既是研究主体,也是被研究对象中的一员,常常受到他们价值立场的影响。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方面,应该承认社会研究是价值关联的,另一方面,就尽量做到价值中立。
  
  尽可能超越狭隘的个人或团体利益,更多地考虑到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4、试析"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访谈、观察、实验等方法)
  
  2.社会研究方法具有理论性特征。(理论指导、经验资料上升为理论)
  
  3.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具有规范性的特征。(正式的、按某种规范的方式进行的)
  
  4.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5、社会研究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中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中心任务:选择合理并可行的研究题目)
  
  2.研究设计阶段。(中心任务:对整个的研究工作做出规划和设计)
  
  3.收集资料阶段。(中心任务:根据研究方法去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中心任务:根据研究工作的要求对资料加工整理,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5.研究报告的写作及发表阶段。(结论总结、发表、给委托部门鉴定或公开发表后整个研究工作结束。)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简答题:
  
  1、对社会研究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可以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2、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较主要的差别是什么?
  
  理论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知识,寻找社会运行的规律;
  
  应用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直接帮助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3、理论研究包括哪些类型?
  
  一般来说,即包括在抽象层次进行学术探讨;
  
  也包括在理论层次上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现实问题(实证研究,是理论性社会研究的重点)
  
  (建立假设得到理论解释——观察、概括、抽象、检验已有理论,提供新理论解释)
  
  4、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理论性研究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方面应该提倡理论研究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理论研究的选题方向更多地集中在与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另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采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表述方式,或者通过科普读物的方式给普通读者传播理论研究的较新成果。
  
  5、简述应用性社会研究的主要领域?
  
  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发展指标和社会影响评估等。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管理、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各领域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
  
  6、简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一是实地考察;二是请教专家;三是查阅资料。
  
  7、简述探索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比较简单,不太严格。观察法、访谈法等,有时也进行小规模问卷调查,一些典型个安调查,结果并不用来推论总体,也不用来检验某种假设,而是为提出理论假设提供初步的根据和其他相应的信息。
  
  8、解释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首先进行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需要比描述性研究的程序更复杂,方法更精致、更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9、普查的主要特点?
  
  第一,普查资料本身可准确地反映社会总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保证了普查资料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第三,普查所涉及的调查项目一般都较少,并且对资料的深度要求不高。
  
  第四,普查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耗时较长。
  
  10、抽样调查的特点?
  
  首先,它只对总体中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调查,因此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
  
  其次,由于调查规模有限,因此抽样调查的内容可以比较广泛和深入,并且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较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概括。
  
  再有,由于采用了科学的抽样方法,研究者可以将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到总体。
  
  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1、个案调查的特点?
  
  第一,是其调查的深入性。
  
  第二,由于调查对象比较少,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
  
  第三,个案调查一般只需要由研究者或少数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的质量往往更高。
  
  第四,个案调查对调查人员的要求很高,一般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调查人员来担当调查工作。
  
  第五,个案调查不能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来将其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
  
  第三章:选题与研究设计
  
  简答题:
  
  1、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去确定研究题目?
  
  一是研究研究题目的内容,即要研究什么问题;
  
  二是要确定研究的角度,即从什么角度、方面去研究该问题;
  
  三是要确定题目的层次,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的题目;
  
  四是要确定研究的目标,是解决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或二者皆有。
  
  2、社会研究的选题一般有哪些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客观标准的基础在于选题要符合社会实践或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重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的原则)
  
  主观标准: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研究兴趣和其他自身的条件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的标准。
  
  3、社会研究的题目有哪些主要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4、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有哪些主要的选题方式?
  
  研究者选题、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学术界选题等方式。
  
  研究者选题又分:纯自主选题、课题申报二种。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又分:上级定题、委托研究课题等方式。
  
  5、社会研究选题过程包括哪些工作?
  
  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问题、研究研究的领域、确定研究的题目、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以及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等。
  
  6、研究设计一般包含哪些主要的内容?
  
  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确定研究对象与分析单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以及选择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7、在研究设计阶段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明确研究目的?
  
  首先,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不同层次)
  
  其次,研究者还需要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做出分析和陈述。
  
  8、在社会研究中,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有何不同?
  
  一个社会研究项目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研究对象。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以后,还需要确定调查对象。
  
  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及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简捷性等方面的要求而灵活选择调查对象。
  
  9、如何理解资料收集方案的多样性?
  
  资料收集方案是指收集资料的内容和各种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总和。
  
  包括:各种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技术、文献选择及文献收集技术等等。
  
  每种研究方式有各自的收集资料方案,每种研究方式中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收集资料方案。
  
  10、如何理解资料分析方案的多样性?
  
  资料分析方案包括资料分析的内容、方法及技术。
  
  首先,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料有不同的资料分析方法和技术。
  
  其次,对于同样的调查资料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论述题:
  
  1、分析选题过程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意义?
  
  社会研究的选题是指社会研究者根据客观需要和自身的研究兴趣及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
  
  首先,从研究工作的社会意义上看,一个合理的选题过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资源有效地集中在较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其次,从研究过程来看,选题规定着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从研究实践上看,后面各个阶段中的研究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按照在选题阶段所确定的研究目标、研究视角及研究方向而进行。
  
  2、简述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的程度和工作?
  
  (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相关领域中有哪些应该研究的问题?(提出问题)
  
  2.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重要性)
  
  3.其他人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新颖性)
  
  (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较为重要、新颖、较值得研究的问题)
  
  (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
  
  (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使上级领导和研究资助者明白题目的意义,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进一步理解研究项目及其所需要的方法,获得上级的技术和经费支持)
  
  3、分析社会研究选题的一般标准?
  
  (1)选题的客观标准。
  
  选题客观标准的基础理论在于选题要符合社会实践或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根据重要性、新颖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来选择研究题目。
  
  (2)选题的主观标准。
  
  首先,研究者在选题过程中要受自身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的左右。
  
  其次,研究者在选题过程中还受其学术兴趣的引导,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的研究项目中,研究者在选择题目时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他们更喜欢的题目。
  
  4、分析研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较主要包括: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确定研究对象与分析单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以及选择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1)确定研究目的和性质。
  
  一是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不同层次)
  
  二是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做出分析和陈述。
  
  (2)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
  
  (3)确定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设计)
  
  第一步是选择研究方式。(选择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方式)
  
  第二步是选择资料收集方案。(确定收集资料的内容和各种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第三步是根据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设计资料分析方案。(内容、方法、技术)
  
  5、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标、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各种条件等因素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
  
  从程序上看包括:研究研究方式、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安排研究工作的组织方式及工作程序。
  
  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可用一种或多种)
  
  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二步是选择资料收集方案。(收集资料的内容和各种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三步是设计资料分析方案。(内容、方法、技术)
  
  第四章: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简答题:
  
  1、社会理论有哪些特点?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
  
  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2、在社会研究中应该如何推测两个社会现象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首先,要确定两个社会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共同变化的情况;
  
  其次,要按照两个现象发生的时间上先后顺序,按照"前因后果"的原理去确定其因果关系;
  
  再有要按照已有的理论和常识去判定两个具有共同变化效应的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3、简要分析社会研究中理论模型各种表述方式的优缺点?
  
  变量结构图示法:优点:一是可以包含很多变量;二是能够较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缺点: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坐标法:优点: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承受时间的变化情况。缺点:只能包含少数几个变量,而无法表述众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公式法:优点: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缺点: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
  
  4、简述社会研究中的抽样——推论原则的含义?
  
  指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对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在社会研究中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足够数量的个案来加以调查,并用样本调查的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
  
  5、简述定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与定量研究不同: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不需要在正式收集资料前严格设计一个假设性的理论模型,而是直接进入研究场所,长期性的深度接触,深入访谈,获得有关定性资料,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论述题:
  
  1、简要分析社会理论的来源?
  
  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即通过有限的经验观察而获得的对一类社会现象的规律带有普遍性特点的概括。属于经验层次上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还可以用这个理论去解释新发生的现象,并预测未发生的现象。
  
  2、简要分析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
  
  首先,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一是来自社会实践;二是来自理论的发展。)
  
  其次,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再有,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一方面,理论可以引导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再一方面,一定理论可以指导社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向。)
  
  较后,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3、简要分析经验归纳原则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和局限?
  
  经验归纳是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累积中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在社会研究中遵循归纳原则较大的好处是保证研究结论能够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为建立普遍性命题打下基础。但研究者常常无法观察到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所有情况。因此仅靠归纳法来得出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概括是具有缺陷的。
  
  4、简要分析假设——检验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及应用?
  
  假设——检验方法是指研究者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难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
  
  是一种有待于经验难的理论雏形。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可以采用证实和证伪两种研究逻辑。(证明为实或为假)
  
  5、简要分析社会研究中"理论方法"的研究逻辑?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归纳;人文主义强调理解的方法。所谓理解的方法是指在社会研究中通过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语言和行为的实际意义来真实地认识研究对象。理解方法的哲学基础在于其认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研究者常常通过研究对象的语言和外部行动去推测其行为的意义,但现实社会中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意义都是多样化的。一方面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再有,人具有主体性,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行为。
  
  第五章:抽样
  
  简答题:
  
  1、简述非概率和概率抽样的主要区别?
  
  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区别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根本标志。
  
  2、简述研究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区别?
  
  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元素的集合体。
  
  目标总体有时也称为调查总体,是实际抽取样本的元素集合体,它是排除了研究总体中的一些特例后的总体。
  
  一般来说,样本只能推论目标总体而不是研究总体。
  
  3、为什么说"街头拦人"不是随机抽样?
  
  虽然方便抽样旨在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纯粹依靠客观机遇来抽取对象,但它并没有通过随机过程,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有相等的被抽中概率。
  
  4、简述等距离抽样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
  
  其次,计算抽样间距。k=N/n
  
  k:抽样间距 N:总体规模 n:样本规模
  
  第三,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
  
  等距抽样是从起始点开始每隔一个抽样间距抽取一个元素。
  
  5、简述滚雪球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
  
  特别适合用来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也可对具有一定网络联系的总体进行抽样。
  
  理想的结果:大于所需样本规模中止雪球滚动。也可能是无法再扩大,同属一个圈子被介绍完了,滚不下去了,需要找到圈子以外的人,达到样本规模为止。
  
  6、在社会研究中为什么要抽样?
  
  主要是考虑研究成本和研究的可行性。
  
  首先,在社会研究中,由于经费预算的约束而需要控制被调查者的数量。
  
  其次,难以经常性地对一些太大的总体进行普查。
  
  只要抽样是按随机原则实施的,被抽出的少数能精确地代表全体对象的情况;对象少了,也可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得到更全面的研究资料。
  
  7、抽样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评估样本等步骤。
  
  设计抽样方案:首先界定总体;其次是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第三是要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较后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8、分层抽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确定根据什么原则确定分层变量,分层变量的值就是总体的层次。
  
  其次要确定各层之间的样本比例,可采取等比例分层和不等比例分层抽样。
  
  第三是确定实际分层抽取样本的方法。一是先将所有总体元素按分层变量进行分层,并计算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接着如果采用等比例分层抽样,则直接将总体比例视为样本比例;如果采用不等比例分层抽样,则需要对样本比例做一定的调整。较后,再按确定的样本比例,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抽出适量的样本元素。另一种方法适用于等比例分层抽样。先将所有总体元素按分层变量进行分层,然后将各层的总体元素,一层一层连续排列,较后,对连续排列的总体元素进行等距抽样。
  
  论述题:
  
  1、试析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哪一种方法能获得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为什么?
  
  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与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相比,分层抽样能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采用分层还因为,当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个类别在总体中比例很小,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很有可能会漏掉该类别的元素时,研究者就会使用分层抽样。
  
  2、试析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配额抽样是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是一种概率抽样方法。配额抽样是在非随机的前提下进行的定比抽样,分层抽样并不一定是定比例的抽样。配额抽样实际上是不随机的分层定比抽样。
  
  3、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
  
  抽样精度是影响样本规模的首要因素。抽样精度越高,样本规模也越大。对较大总体,在给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样本增大并不会带来精度的线性增长。
  
  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给定抽样精度,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规模也越小,代表性越好。此外,研究者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研究计划要使用的时间长短对样本规模都会有影响。
  
  4、试析随机性原则对于概率抽样的意义?
  
  随机原则意味在选取对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排除任何事先设定的模式,满足等概率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之间相互独立,满足独立性要求。
  
  抽样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有两条理由:
  
  首先,随机抽样由于排除了研究者个人对样本的主观决定,可避免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
  
  其次,随机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因此可以计算参数值和抽样误差。
  
  概率抽样和等概率抽样在概念上并不相等,概率抽样:非零概率被抽中,抽中概率可相等,称为等概率抽样,也可不等,称为不等概率抽样。随机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简答题:
  
  1、社会测量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概念化?
  
  首先,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2、测量有哪几个层次?
  
  在量化测量中,按精确度由低到高,分为四层:
  
  1.定类测量。(根据属性不同)
  
  2.定序测量。(不仅根据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这个距离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
  
  3.定距测量。(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但数字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属性强度的关系。)
  
  4.定比测量。(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3、信度与效度有什么关系?
  
  信度与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再有,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4、操作化具有什么意义?
  
  概念化的过程是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了名义定义。即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
  
  通过操作定义,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即转变成了能有不同取值的概念,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又称为指标,对于比较具体的概念,可以通过单个指标进行测量,对于多维度、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必须用一组指标才能进行测量,每个指标负责测量其中的一个维度。变量是多个指标的一种综合,能通过对指标观察结果的综合来实现。这种综合观察被称为复合测量,常见的形式包括量表和指数。由概念到指标,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可能会有不止一个指标与之相对应。
  
  5、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效度有哪几种?
  
  主要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
  
  表面效度:人们头脑中的印度与学术界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越高,表面效度就高,是否有表面效度,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内容效度:测量工具代表概念定义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就越高。
  
  效标效度:又称"准则效度",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又可将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
  
  论述题:
  
  1、测量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2、试述测量的主要步骤?
  
  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形成概念化认识。
  
  第二步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加工,将它们变为可测量的变量。(先将概念操作化成指标,然后再将指标设计成在调查中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提问。其中构造指标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3、试析量表和指数的联系和区别?
  
  量表和指数都是对抽象概念进行复合测量,即基于一项以上资料的测量。量表能测出变量的大小,反映出变量的强弱结构,因此能获得比指标测量更多的信息。从测量层次看,量表测量仍属于定序层次。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
  
  4、试述处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首先,如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可考虑删除那些有缺失值的被访者。考虑:一是剩下的数据是否还能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二是否会使样本代表性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分析结果。
  
  其次,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当指标太少时,较好不用平均值方法。
  
  第三,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如果在统计分析时还要将该指数与其他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则较好不要采用随机赋值的方法,因可能会增大相关分析中的误差。
  
  5、试论述各种信度与效度的不足之处?
  
  再测信度是较简单、较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不足: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如缩短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比较容易回忆出测试的题目,延长间隔则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变化。
  
  复本信度是等值性信度的一种,比再测信度的工作量大,但完善的复本是很难构造的。
  
  折半信度,没有一种理论推导,严格证明其有效性。带有一定随意性。
  
  表面效度较容易评估、也是较基本的效度类型,但没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一方面它的评估比较容易受到测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每种测量方法总有一些表面效度,很难判定哪个测量不具备表面效度,也就无法评估测量质量。
  
  内容效度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的,但由于有概念定义作为客观依据,随意性比表面效度小。
  
  效标效度的不足之处在于效标的选择,仍然是靠主观判断的,有些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只是被假定是有效的,没有理论依据。
  
  第七章:问卷设计
  
  简答题:
  
  1、问卷设计有哪些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问卷在内容上要符合测量方案;
  
  其次,问卷在语言上要注意用日常语言表达;
  
  第三,问卷具有规范性的结构。一方面调查者较方便地选择回答;另一方面得到的资料较规范化,便于进行数量化分析。
  
  2、什么是填答指南?简要介绍其各个类型?
  
  填答指南就是关于如何填答问卷的说明,一般有三种类型:总体性的填答指南、问卷各部分的填答指南、个别问题的填答指南。
  
  总体性的填答指南:适用于整个问卷,放在封二的致被调查者信之后,标有"填答指南"或"问卷填写说明"的标题。
  
  问卷各部分的填答指南:放在各部分内容的前面,指示被调查者进行思维转换。
  
  个别问题的填答指南:针对可能使被调查者发生混淆的问题,一般用括号标示在相关问题之后。
  
  3、高质量问卷的标准包括哪些?
  
  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一方面问卷中每一个问题的确是测量着我们所要测量的变量(效度);另一方面测量不受时间、地点和对象变化的影响(信度)。
  
  2.问卷适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问卷适用于研究对象。
  
  4.问卷中的问题少而精。
  
  4、如何做到"问卷设计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
  
  首先,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手工分析还是计算机分析。(少而简单:手工分析;较多复杂:计算机分析)
  
  其次,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主要是进行定量分析还是进行定性分析。(开放题:定性分析;封闭题:定量分析)
  
  较后,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还是复杂的统计分析。
  
  5、解释问卷设计中的客观检验法和主观评价法?
  
  在规范的社会研究中,问卷初稿设计出来后,不能直接用于正式调查,而必须对其适用性进行检验。客观检验法和主观评价法都是检验其适用性的主要手段。
  
  客观检验法:抽取一个小样本,派访问员使用问卷初稿面访。
  
  主观评价法:将问卷初稿送给相关专家,请他们阅读分析问卷初稿,评论后提出修改意见。
  
  论述题:
  
  1、试析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1.满足研究需要原则。
  
  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全面考虑研究目的,尽可能地搜集所需资料;另一方面也要求设计者能够准确地理解研究目的,将测量指标转换为问卷中的适当问题。
  
  2.考虑被调查者原则。
  
  首先,需要考虑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
  
  其次,需要考虑被调查者的语言习惯;
  
  第三,需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文化心理背景;
  
  第四,避免设计过长、过于复杂的问卷;
  
  第五,需要保持问卷卷面的简洁明快;
  
  第六,尽量避免设计太多复杂的回忆性问题。
  
  3.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原则。
  
  首先,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手工分析还是计算机分析。
  
  其次,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主要是进行定量分析还是进行定性分析。
  
  较后,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还是复杂的统计分析。
  
  4.考虑具体调查方式原则。
  
  如采用邮寄问卷或通过报刊、网络刊发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需自己填答的,问卷卷面、致调查者信、填答指南、问题的数量、表述、排列等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如通过电话进行访问:设计适当的调查内容、严格控制问卷的长度、注意提问的简洁。
  
  如聘请访问员对调查者进行面访:问卷中的问题可以适当多一些,相对复杂一些。
  
  2、试析问卷调查的优点与不足?
  
  1.问卷调查的优点。
  
  第一,问卷调查可以面向众多的调查对象搜集信息。
  
  第二,如果面向同样规模的调查对象搜集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要比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或实验法等节省资源。
  
  第三,问卷调查通常具有较好的匿名性。
  
  第四,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要比其他一些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为标准化、规范化。
  
  第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比使用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便于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
  
  2.问卷调查的不足。
  
  第一,问卷调查通常预设,研究者可以找到具有效度与信度的测量指标,但很多指标并不具有绝对的测量效度与信度。
  
  第二,问卷调查通常是以研究对象能够一致地理解问卷内容为前提的。难以保证每个研究对象对于问卷的理解是一致的。
  
  第三,问卷调查事实上假定调查对象愿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而这一假定恰恰是个成问题的假定。
  
  第四,问卷调查事实上难以完全控制调查对象对于问卷的回答不受调查情境的影响。
  
  第五,问卷调查实际上假定研究对象的回答是真实的。有些研究对象由主观、客观的原因不说真话的情况常常存在。
  
  第六,问卷调查实际上假定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能够发展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经验世界的规律性,这是很多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的重要原因。但很多时间只能得出社会现象的部分的、表层的、静态的认识。
  
  第八章:访谈法
  
  简答题:
  
  1、简述访谈法与观察法和问卷法的关系?
  
  访谈法比观察法更深入地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内在信息,调查者常常也要观察被调查者非语言信息,较基本的获取信息途径是通过直接语言交流。
  
  访谈法不同与观察法,因为:一方面问卷调查除了采用直接访谈之外,有时还采用通过邮寄问卷、网上调查、报刊调查等方式让被调查者自己阅读问题并填答问卷;另一方面,访谈法有时候要利用问卷而进行,这类访谈一般被称作问卷调查访谈,但很多时候调查者并不是按照事先拟订好的问卷来与被调查者访谈,而是围绕相关主题与被调查者进行比较自由、广泛和深入的交谈。
  
  2、在访谈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熟悉调查内容。 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
  
  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
  
  5.准备工具。
  
  3、在访谈之初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1.由于陌生感而使被调查者拘束无言。
  
  2.调查对象以各种原因拒绝受访,访谈者因此产生怯场或不耐烦情绪。
  
  3.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地位不平等,产生不自然感。
  
  除对访谈对象表示礼貌外,可以先谈谈调查对象具备或熟悉的方面,有利于调查的气氛后,就可详细说明要调查的内容,提出第一批问题。
  
  4、对访问员进行培训包括哪些内容?
  
  1.研究指导者作简要介绍。
  
  2.阅读问卷、调查员手册或访谈指南及其他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
  
  3.举行模拟访谈。
  
  4.结合模拟访谈,集体讨论。
  
  5.建立监督管理办法。
  
  5、作为小组访谈的主持人,如何对小组访谈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控制?
  
  1.打破短暂的沉默。 2.创造良好的访谈气氛。
  
  3.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4.把握访谈的主题。
  
  5.做一个谦逊、客观的主持人。
  
  6.做好被调查者之间的协调工作。
  
  7.应当场做好访谈记录。
  
  论述题:
  
  1、试析访谈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缺点:1.开放式的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
  
  2.成本较高。 3.访谈通常时间长。
  
  4.匿名性不够强。 5.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2、试评小组访谈法?
  
  小组访谈法: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是访谈法的一种扩展形式,同个案访谈法一样都是进行直接的口头调查。特点:同时访谈若干个被调查者,是若干个被调查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围绕着某个专门的题目展开,这类调查方法被称为"专题小组访谈"或"焦点小组访谈".
  
  缺点:一是容易受到其他受访者的影响;二是保密性差;三是比较费时。
  
  第九章:观察法
  
  简答题:
  
  1、科学观察有何特征?
  
  1.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观察获取资料;
  
  2.需要有系统的观察设计;
  
  3.有系统完整的记录;
  
  4.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
  
  5.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2、参与观察有哪些种类?
  
  公开的参与观察;隐蔽的参与观察。
  
  3、简述实验室观察中对变量的操控?
  
  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对研究自变量进行操纵,以此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如何解决"测不准效应"?
  
  在采用观察法时,由于调查人员的介入,被调查单位或个人也会做出种种假象来掩饰事实的本来面目,产生"测不准效应".我们获取资料时要注意:
  
  1.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
  
  2.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
  
  3.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调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
  
  论述题:
  
  1、试析观察法有哪些缺点和局限性?
  
  优点:第一,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第二,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
  
  第三,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或特殊的方式,观察者可以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较真实的资料。
  
  缺点:第一,观察法可获取较生动真实的资料,但真正碰到要观察的事件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二,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特别是涉及到人的隐私行为。
  
  第三,研究事物或现象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历程或趋势,观察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四,当感觉到有观察者的在场很可能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
  
  2、试析如何解决观察的信度问题?
  
  观察的信度的高低决定了观察研究科学性的高低。有很多因素影响观察的信度:
  
  1.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2.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
  
  3.环境的变化。 4.人的变化。
  
  要提高观察的信度,增加观察研究的科学性:
  
  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观察的内容,尽量减少观察内容的随意性。
  
  其次,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减少分类的随意性。
  
  第三,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
  
  3、试析如何解决观察的效度问题?
  
  观察的效度指的是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能够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被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程度。
  
  影响观察的效度的因素:
  
  1.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
  
  2.观察内容的选择与操作化的方式。
  
  3."观察者偏见". 4."被观察者效应".
  
  5.观察者的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措施:1.在观察的准备阶段注意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和收集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观察方式、观察人员和观察时间。
  
  2.针对研究需要选择确定观察的内容,尽量明确和具体。
  
  3.虽然在观察和处理资料过程中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不存偏见,但承认存在观察者偏见的可能性就为减少或消除偏见提供了可能性。
  
  4.在不违反科学研究伦理规范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匿名的方式。
  
  5.对观察者进行必要的训练,提高其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4、试论直接观察的各种类型的特点?(包括实验室观察、实地观察、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特点)
  
  直接观察是跟间接观察相对的,直接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一般都是直接观察。
  
  实验室观察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客观和可重复验证性,可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自然发生的行为的较真实完整全面的资料。缺点:由于实验情景要对干扰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实验对象进行人为的操纵,一定程度上失去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如集群行为或隐私行为,不可能通过操纵在实验室中发生。
  
  与实验室观察相比,实地观察研究具有更大的弹性,可随时根据需要修正研究设计,更接近生活的真实性。缺点:常常无法观察到与研究有关的行为和事件,容易受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也较差。
  
  参与观察较少受研究者先入之见的影响,能获得较丰富、较真实的资料。观察者完全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生活。缺点: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技巧,观察者的主观作用和影响很大,由此获得的资料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度,当知道自己正被观察时,被观察者往往会表现出与通常情况不一样的行为,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非参与观察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缺点:只能获取表面的资料,不能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
  
  结构式观察的结果可以做严格的数理推理并用来难研究假设。但需事先作大量的探索性研究。但过于标准化的观察范畴和记录工具将会降低观察的灵活性。
  
  非结构式观察没有严格界定的观察项目和标准化记录方式的约束。优点在于它的弹性。缺点在于观察过程、内容、记录会因观察者不同而不同,带有个人色彩,观察结果缺乏必要的信度,难于重复验证。资料没有统一的形式,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第十章:实验法
  
  简答题:
  
  1、简述实验法的一般逻辑原理?
  
  先测量在没有受到A的影响之前B的情况(前测),然后施加实验刺激A并保持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再对受A影响后的B进行测量(后测)。较后通过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来判定A和B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前后两次情况发生变化,则能够初步认为A是导致B变化的原因,即A——>B.
  
  2、简述有控制组实验原理?
  
  实验者在实验中增加一个控制组,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放到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给实验组加以了实验刺激A,而控制组没有实验刺激。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如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结果的变化情况不同,说明实验刺激的因素产生了作用。反之,情况是一样的,说明这种变化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
  
  3、简述选择受试者的原理?
  
  1.随机法。 2.配对法。
  
  3.排除法。 4.纳入法。
  
  4、实验的实施阶段具体包括哪些过程?
  
  1.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
  
  2.在随机原则下组合实验对象,并对他们进行实验必须的指导。
  
  3.对因变量进行前测。
  
  4.进行实验刺激。
  
  5.进行实验后测。
  
  6.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的真实目的和原因,询问他们的实际感受。
  
  论述题:
  
  1、试析实验法的特点?
  
  1.人为设定观察情况。
  
  2.直接建立研究结论。
  
  3.实验结果受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主观影响。
  
  产生:1.自觉或不自觉地只注意那些与假设一致的现象,研究结论不全面或不真实;2.自觉或不自觉地诱导或暗示实验对象,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向。
  
  2、试析单变量实验设计方法。
  
  假设自变量只有一个,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
  
  1.后测设计。
  
  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一组为实验组,只作一次实验检测。
  
  2.前测后测设计。
  
  在两个组未进行实验前都进行测定,主要目的是排除因实验组的控制组实际上不完全同质造成的实验误差。适用于样本容量较小,差异性较大情况。缺点:前测的反作用效果。
  
  3.四组设计。(又称所罗门设计)
  
  随机取样,并随机分为四组,二组为实验组,二组为控制组,二组中一组有前测,一组无前测。统计方法是独立样本2X2方差分析,经费较大。
  
  3、试述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实验效度表明实验所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划的有效程度。
  
  1.内在效度评估。
  
  通过测量实验数据统计值偏离真实值的程度得到。
  
  根据坎贝尔和斯坦利的看法,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如下原因:
  
  1.特殊事件。 2.被研究者的变化。
  
  3.受测经验的增加。4.测量工具信度差。
  
  5.统计方法的影响。6.被试者流失。
  
  7.前测影响。 8.实验组与控制组出现沟通。
  
  2.外在效度的评估。
  
  指实验结论在推论和应用上的准确程度。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因素如下:
  
  1.实验控制的影响。2.样本的代表性影响。
  
  3.测量工具的影响。4.指标设计有局限性。
  
  4、比较霍桑实验和权威服从实验,谈谈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的相同点与相异点?
  
  1.米尔斯莱姆的权威服从研究。
  
  创设人工情境,很多实验刺激都是人为虚构的,如1974年美国斯坦利。米尔斯莱姆关于权威与服从的研究。
  
  2.霍桑实验。
  
  较典型的严格控制型现场实验。后来成为"社会人"假设的基础。
  
  3.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比较。
  
  米尔斯莱姆的权威服从研究是典型的实验室实验,而霍桑实验是典型的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现场实验是社会研究中较常用的实验调查方式,特点:隐蔽性好,真实性较高。
  
  第十一章:文献研究
  
  简答题:
  
  1、简述二手资料分析的优缺点?
  
  1.二手资料分析的突出优点是省钱、省时、省力。比较容易做对比研究和趋势研究。
  
  2.二手资料分析也有明显的缺点:二手资料的效度有时难以保证。有时候原始资料中包含一些错误和偏差,二次分析者对此不了解,可能使结论发生偏差。
  
  2、简述现在统计资料分析与二手资料分析的异同及其用途?
  
  现在统计资料分析是指利用官方或准官方的统计资料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与二手资料的相同点:所用的资料都是现成的。不同点:二手资料分析所用的资料是原始数据,现在统计资料分析所用的资料是经过统计汇总的资料。
  
  现在统计资料分析的用途:可作为一种补充的资料来源,也可以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在统计资料分析的范例。
  
  3、历史文献在社会研究中是怎样得到运用的?
  
  首先,在对某此社会规律的研究中需要从历史文献中发掘有用的资料,以发现或证明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存在的一些社会规律。历史学研究是去发现某种历史事实的真实情况;而社会研究则是发现某此规律。
  
  其次,社会研究者在对当代的某此事件进行研究时,有时需要向过去追溯事件发生的源头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状况。
  
  4、简述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成本低、省时省钱。便于重复研究。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
  
  缺点:只能研究记录下来的信息内容,同时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编制过程,内容分析常常要面对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
  
  5、文献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可分为:书面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
  
  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原始文献、第二手文献两大类;也可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
  
  论述题:
  
  1、试析文献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第一,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
  
  第二,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
  
  第三,适于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
  
  第四,费用较低。
  
  缺点:第一,文献内容无法控制。
  
  第二,缺乏统一格式,资料间难于对比。
  
  第三,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
  
  第四,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
  
  2、进行二手资料分析应着重注意哪些问题?
  
  1.研究主题的选择。
  
  2.研究资料的搜寻。
  
  一是查阅有关的实证研究文献。
  
  二是通过因特网进行搜寻。
  
  3.资料的审核。
  
  1.搞清文献的作者、出版者的背景。
  
  2.注意文献编写的时间。
  
  3.在二手资料的审核中还应该特别留心不真实的数据或伪造的文献。
  
  4.对资料的加工。
  
  首先,应该仔细研究所获得的资料。
  
  其次,决定如何利用这些资料。
  
  5.资料的分析。
  
  3、试述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是如何利用现在统计资料分析方法的?
  
  19世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相信,导致自杀的各个具体原因背后,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首先,引起他特别注意的是自杀率的相对稳定性。接着他又考察了年龄、性别及其他许多因素。提出以下的假设:社会秩序的破坏导致自杀率的增高,或说社会稳定和整合可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提出了"社会整合度"的概念。他认为:自杀率是社会整合度的一种反映。即社会整合度越低,自杀率越高;社会整合度高,自杀率就低。
  
  4、试述内容分析的主要环节?
  
  1.抽取文献样本。
  
  首先要确定文献总体,即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所有的文献。然后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从中抽取用于分析的文献。
  
  2.确定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是我们需要描述和解释的个体单位,它需要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要保持清醒,否则极容易产生"区位谬误".
  
  3.进行编码。
  
  1.明确计数单位。2.建立分类体系并编制编码表。3.对计数单位进行编码。
  
  4.数据的加工处理。
  
  5.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是检验其内在效度;二是检验其外部效度。
  
  5、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要注意哪些问题?
  
  1.明确分析单位。
  
  2.注意效度问题。(方法:逻辑推理和重复验证。)
  
  3.注意信度问题。
  
  4.对现存统计资料的审核。
  
  a.指标的定义和分组标准问题。
  
  b.指标的统计总体范围的一致性。
  
  第十二章: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
  
  1、资料审核工作一般遵循哪些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标准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完整性原则。
  
  2、资料整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1.条理化是指对资料进行分类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创造条件。
  
  2.系统化是指从整体上考察现在资料满足研究目的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必要吸收补充其他资料。
  
  3.统计汇总是指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整理,以把握其总体上的数量特征。
  
  3、简述分类的类型及意义?
  
  分类的方法有两种:现象分类方法和本质分类方法。
  
  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现象分类法;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本质分类法,本质分类法也被称为科学分类法。
  
  现象分类法可以帮助调查研究者建立资料存取系统,便于资料的存取和查找、利用。
  
  本质分类不仅是资料的存取、检索系统,而且是调查者对客观事物和规律认识的总结系统。
  
  4、简述选择分类标志的原则?
  
  1.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
  
  2.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
  
  3.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选择标志。
  
  4.分组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的原则。
  
  5、简述统计表的意义和结构?
  
  意义:1.能有条理、有系统地排列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2.能合理地、科学地组织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便于对照比较。
  
  从外表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上端中部)、横行标题(左端)、纵栏标题(表上方)、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6、简述统计分析的特点?
  
  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是保证正确使用统计分析的重要条件。因为:1.统计分析是根据数据资料进行的,而社会调查中的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反映事物属性的统计指标。2.统计分析时依据一定公式计算的。
  
  2.统计分析有一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论述题:
  
  1、试述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第一,编码。(主要是建立编码手册)
  
  第二,登录。(过录到资料卡片上)
  
  第三,录入。(录入到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第四,程序编制。(计算机输入指令,指令就是程序)
  
  2、试析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
  
  1.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2.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预测,探索未来的重要方法。
  
  3.统计分析技术是处理调查研究资料的必要工具。
  
  3、试述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类型及其作用?
  
  集中量数也称集中趋势量数,经是用一个数值去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作用:首先,集中量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其数量的一般水平。
  
  其次,集中量数可以对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
  
  再有,集中量数可以对一定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较后,集中量数可以用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异众比率、四分位差和标准差这三种离中数的计算方法,它们分别对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作补充说明,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是配合使用的。
  
  相对差异量数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离散系数和标准系数。
  
  4、试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及其异同?
  
  分为两类:一类指事物之间具有完全确定性的关系,成为函数关系;另一类指事物之间的不完全确定关系,成为相关关系。表明关系密切程度的量数就是相关系数。具有共变特点的关系,都可以应用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但从本质上说,相关分析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描述。
  
  回归分析是对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关系的形态选一合适的数学模型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化关系。这个数学模型称为回归方程式。回归分析具有推理的性质,可以进行预测。用Y表示因变量(结果),用X表示自变量(原因)。相关是回归的必要条件,有相关关系未必有回归关系,无相关关系必无回归关系。相关关系还可试题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的拟合程度。确定两个因素有因果关系时,相关系数越高,预测的准确性就越大。
  
  5、试析置信区间、置信度和抽样误差及其相互关系?
  
  置信区间:通过样本统计值去推论总体参数值存在的范围。范围的大小标志着推论的精确度。范围越小,精确度越高。
  
  置信度:对置信区间进行推论时总体的实际参数值真正处于置信区间中的概率度,即这种推论的可靠性程度。
  
  抽样误差:由于抽样而导致的样本与总体之间在被研究的变量上存在的差异。是随机抽样本身所固有的误差。
  
  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抽样误差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度越高,置信区间的范围也就越大。如追求较小的置信区间,则推论的可靠性要随之降低。抽样误差可用标准差计算,置信度根据研究项目的要求来确定。
  
  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简答题:
  
  1、根据研究的性质,研究报告如何划分?各类型的研究报告都有什么特点?
  
  根据研究的性质,研究报告可以区分为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
  
  定量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对量化资料的统计分析展现研究的结果和发展,特点:多采用公式和图表等数量化的工具来表达其研究结论。
  
  定性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对定性资料的文字描述和分析展现研究的结果和发现,特点:非数量化和以文字表述为主。
  
  2、为什么说"主题是研究报告的灵魂"?
  
  研究报告的主题是研究报告所要表达的中心议题。统领整个报告的内容和材料。明确的、恰当的主题是一个好的研究报告的前题,是撰写过程顺利开展的基础。
  
  3、为什么说"材料是社会研究报告的血肉"?
  
  确立了研究报告的主题之后需要根据主题筛选并组织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是根据确立的报告主题有针对性地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说明和解释主题。
  
  4、撰写研究报告在行文方面有哪些一般要求?
  
  原则:1.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平实,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词句。
  
  2.不要试图去说服读者,而要深度把事实告诉读者。
  
  3.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4.避免借权威之名来增强文字的力量。
  
  5.避免哗众取宠。
  
  5、撰写导言常有哪几种方式?
  
  1.直截了当地把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展示给读者,缺点:一是缺乏对研究的有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可能对理解研究的结果造成困难;二是平铺直叙,缺乏必要的气势和冲击力,不能有效地达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激发其阅读报告动机的目的。
  
  2.先描述某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此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或争论,较后再介绍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基本资料。优点: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阅读的欲望,缺点:不够简明、扼要。
  
  论述题:
  
  1、学术性研究报告撰写的结构是什么?
  
  1.标题。
  
  多采用直陈主体式或双标题式,有时也采用结论展示式。
  
  2.导言。
  
  1.说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意义;
  
  2.文献综述; 3.介绍研究目标与假设;
  
  4.重要概念的界定。
  
  3.介绍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状况;
  
  2.说明研究工具;3.介绍研究步骤。
  
  4.报告和分析研究结果。(报告的主体部分)
  
  5.摘要与结论。
  
  6.参考文献与附录。
  
  2、什么是文内注释和文后注释?
  
  加注释的方式有文内注释和文后注释两种:
  
  文内注释:在正文内用括号的方式直接对引证资料的出处、前后内容的呼应或对正文的补充解释进行注释。
  
  文后注释:在正文需要注释的地方做一标记或编号,将注释放在每页的下方或全文的未尾。
  
  3、什么是参考文献索引?它一般包含哪些项目?
  
  是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所有参考资料的清单,包括文内注释和文后注释中曾经引用过的所有文献。常附在报告或论文之后。
  
  参考文献按照类型可分为书籍、文集、期刊中的论文、未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或研究报告等,不同的参考文献包括的项目也不尽相同。参考文献可以将书籍与论文分开单独排列,也可混在一起排列。
  
  4、试述单一结构型标题的不同类型?
  
  单一结构型标题(又称单标题式)指只由一个语言结构组成的标题。可分为以下类型:
  
  1.直陈主题式。 2.结论展示式。 3.反问疑问式。
  
  5、试述摘要和结论的作用及其意义?
  
  摘要是研究报告要点的摘录,结论是对所研究的现象与问题的总结性概括。一篇报告或论文的较引人注意或者说较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就是首尾两端,首端是题目,末端是摘要与结论。
  
  摘要一般在结论之前,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发现等。结论则主要对结果是否支持假设做出明确的回答。都要求文字简洁、要点齐全、客观真实、前后对应。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复习资料 | 高起专 | 专升本 | 重要公告 | 成教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Copyright © www.henannongyeda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