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 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权机关对市辖区域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市政的主要特征
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历史性(市政也是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3、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五一节组成的有机整体)4、综合性(现代声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对象:1、市政学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
内容: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三、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具体有:(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特征:(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历史上较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千至六千年间,城市的产生有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发展:
城市的发展有五千余年历史。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
三、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一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所推进,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
1、城市化水平指标2、城市化速度指标3、城市化质量指标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类型: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a积极型的城市化,b消极型的城市化,1)过度城市化(2)低度城市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a向心型城市化,b离心型城市化
3)逆城市化
四、城市化的动力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五、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
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六、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数量),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不同等级城市和谐发展的结果,而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发展中应有所区别与侧重。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50万以上大城市,100万以上特大城市)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一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城市性质是由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集中反映。(城市职能包括城市主要职能、城市辅助职能)。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原则、依据和方法:
意义:(1)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4)能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原则:(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城市发展现状(4)城市发展远景
8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
三、城市规模效益、分布和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分布有二重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不同规模城市在空间地域上的布局形式。
意义:(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2)有利于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各自的优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和能源(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4)城市的性质结构(5)此外,一国的体制、国土面积以及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构成等也会影响城市的规模。
四、城市规模效益、成本和适度城市规模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经营规模于经济效益之间有一种函数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下降,从而企业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是城市规模演变与城市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
城市规模效益的特点:
规模性、空间性、外在性
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
(1)外部成本(2)"门槛"成本(3)疏散成本
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是:
(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五城市分类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城市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类属,以示城市之间的区别意义:
(1)有利于分析和研究城市的共性与个性(2)的助于我们掌握各类城市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城市分类的原则: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4)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国外城市分类方法
1奥罗索分类法:2哈里斯分类法:3纳尔逊分类法:4莫塞和斯科特分类法:5马克斯韦尔分类法:
六、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1)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类别分类:
a综合性城市
b工业城市:钢铁-鞍山;轻纺-南通;机械制造-十堰
c矿业城市:大庆、玉门、茂名、淮南、大同
d交通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徐州、郑州、鹰潭、襄樊;海港城市-大连、塘沽、湛江;内河港阜城市-裕溪口
e商业金融城市:武汉
f风景旅游城市:桂林、黄山、曲阜、敦煌
g科学文化城
(2)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
a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
b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
c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3)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
a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b副省级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c地级市:苏州、无锡、常州
e县级市:锡山市、武进市
(4)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
a特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
b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
c中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
d小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20万的城市。
e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00以上、10万以下。
(5)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
a沿海城市:烟台、连云港
b内地城市:宜昌、九江
c边境城市:凭祥、满洲里、二连浩特
此外,按照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的强度,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按照城市发展历史的长短分:新兴城市、古老城市;按照城市外观形态分:团状、带状、环状、放射状、组团状、星座状城市等。
第五章市政体制
一市政体制概述
1市政体制的含义: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2知识点(识记)
(1)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2)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3)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在城市的商会。
(4)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尤其在市常委会。
3、市政体制的基本关系:
在市政体制的内容中,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它主导和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4、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1)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国家政体的内容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形式必然与国家政体的形式相统一(2)市政体制一方面与国家政体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与国家政体相比较,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5、市政体制的作用:(1)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市政权的组织形式(3)通过改革和完善市政权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4)通过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结构,适应城市政权行使统治和管理职能的需要(5)通过促进城市政权有效地行使统治和管理的职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形式多样化:
(2)政党在城市的组织通过竞选,在市议会拥有多数议席,主导城市的议决权;当选市长,主导城市的行政权-政党组织通过竞选掌权。
(3)西方国家的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一般分别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各自对选民负责,并且相互制衡-分权制衡。
(4)城市一般不设辖区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府是独立平等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领导-市不辖区。
(5)西方国家城市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即直接向城市的国家机构表达利益,又通过动员选民投票,制约着政党组织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影响力-利益集团活跃。
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1)市议会制:(2)议会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市经理制:
3西方国家从以下三个途经,改革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
(1)极少数大城市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理城市公共事务。
(2)大城市兼并周围的中小城镇,即大城市在行政区域上包含县乡镇,导致大城市政府与县乡镇政府有不同程度的上下级关系。
(3)大都市地区多数县乡镇的居民不愿意所在地区被并入大城市的行政区域,而是支持县乡镇政府在适宜由大城市政府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的领域,与大城市政府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大城市与县乡镇的合作。
三中国的市政体制
1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1)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市人大监督一府两院
(4)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领导中共区、县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市辖区县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市街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市与市辖区、街道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是市政体制的组成部分。
3、市领导县: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直辖市、地级市面上与周围的县、县级市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是市政体制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市政管理机关
中国共产党市级组织机构的具体构成
1、市党代表大会2、市委员会3、市委常委4、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的三方面
1、政治领导2、思想领导3、组织领导
新时期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
1、有计划地稳定地发展组织2、大力吸收德才兼备的青壮年人才进入领导班子,逐步实现新老合作与交替3、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骨干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4、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吸收新成员时,把好政治关,防止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严重违法犯罪的人进入民主党派组织和掌握领导权力
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2、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出力3、协助城市有关部门开展统战工作
市政协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
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要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2、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4、按照权现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5、按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城市行政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