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北大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五章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23 15:23]    点击数:

  第五章 态度及其市场策略
  
  一、态度及性质。
  
  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习得的反应倾向性。性质如下:
  
  ⒈态度不是生来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⒉态度必有对象;⒊态度有其方向、强度和信任度;⒋态度有其稳定性;⒌态度有一定的结构,即态度由认知、感情和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对同一态度而言,这三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
  
  二、简述态度的功能。
  
  ⒈调节功能:行为是遵循奖励较大,受罚较小的机制。凡是使我们能够得到满足的东西,我们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相反,得不到满足或受罚的东西,则会形成否定的态度;
  
  ⒉自我防卫的功能:消费者基于某种原因难以得到一些产品,或者一些产品对他并不适用,他便会对这些产品形成一种消极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的形成,反过来又使消费者免得为此受到精神上的困扰;
  
  ⒊价值表现功能:为了表现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⒋知识功能:又称对象评价功能。他关心的只是与他特别有关的产品或知识。
  
  三、简述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既包括由肯定向否定的转变或由否定向肯定转变,也包括肯定或否定程度上的发展,前者是性质上的改变,后者则是程度上的变化。
  
  ⒈调协理论:个体对于现实中的人与物常有不同的态度,如对某位朋友怀有积极态度,而对某物就不那么积极,甚至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可是,如果把这位朋友和那个东西结合在一起,那么,调协理论认为,对两者的态度就会有所变化,前者的积极态度下降,而后者的消极态度则会有所改善。也就是说会出现一种综合的效果。
  
  调协论进一步指出原有态度离中性态度越近,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难。
  
  ⒉平衡理论:认为人感知自身或外界环境是处于三角关系之中的。这种三角关系由三个元素构成,即自己、他人、某物。它们也许彼此是肯定的关系,也许是否定的关系。当人们处在肯定的三角关系时,态度是平衡的;而否定的三角关系便意味着不平衡。
  
  ⒊认知失谐论:人们对于一个对象形成新的态度时会有一种倾向,这就是使新的态度与原有的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相一致。如果感知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了解、信念或态度不一致,那么,就会体验到失调。因而引起态度的变化。认知失谐论把相符合或一致的认知因子称为和谐因子,而把不相符合或不一致的认知因子称为失谐因子,并且认为认知因子失谐的程度越大,改**度的压力也就越强。
  
  失谐程度依赖于三个因素:失谐因子对和谐因素的比例、认知因子的重要性和认知的重叠。
  
  ⒋多重属性理论。
  
  ⒌社会适应理论。
  
  四、态度与行为的中介因素。
  
  态度通过中介因素的作用诱发出一定的行为或活动,即在态度与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的因素有责任心、可觉察到的效果和损益知识等。
  
  五、促销策略有哪些?
  
  ⒈改变消费者对活动或行为结果现有的信念。
  
  ⒉改变消费者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⒊增加或减少产品属性以引发更多信念或消除某种信念。
  
  ⒋改变主观的规范信念。
  
  ⒌改变遵从主观规范的动机。
  
  ⒍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知觉。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复习资料 | 高起专 | 专升本 | 重要公告 | 成教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Copyright © www.henannongyeda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