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国内经济与政治背景
第一章 产业的发展与成长
10.试从交换的产生、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变革分析分工的发展?
答:(1)与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相伴的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是专业化的生产,越是要扩大与他交往的范围。
(2)分工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市场范围,而影响市场范围大小的关键,就是交易费用。
(3)但交易费用会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增加,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货币产生了。
(4)货币作为一种公认的交换媒介,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带来了交换的革命。
综上所述,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交换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同时也带动分工进一步发展,随着分工、交换、市场的发展,为降低交易费用,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1、你如何看待一国产业进步的进程与该国制度变迁的关系?
答:A、以美国为例:
(一)、从表面因素上看,(1)首先得益于其对外开放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2)其次,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美国等国之所以能赶超英国,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
(二)、从根本上看,上述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其制度因素。
(1) 美国的独立,才使它有了发展自己工业体系,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制度保障;
(2) 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奴隶制的废除,使得劳动力、资本、土地、消费品等要素得以在全国流动,与此同时,交通通讯业的革命性发展使得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两因素结合,构成了国内开放的统一市场体系。
B、以德国为例:
(一)、拿破仑革命战争和普鲁士贵族的发展扫清了工业革命的制度障碍:
(1) 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农奴制,推行了新的资产阶级民法;
(2) 在普鲁士境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减低关税,废除行会的控制权;
(3) 进行教育改革。
(二)、在作好了制度上的准备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迎来了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美国一样,德国在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上发挥了后进优势,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后起之秀。
12、理论上,企业适度规模边界是如何确定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的作用对企业规模有何影响?
答:(一)、一个经济组织采取市场交易方式还是企业内交易方式,取决于两种交易方式的单位交易费用孰高孰低。在一定范围内,管理的交易费用大大低于市场交易的费用。但根据报酬递减法则,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内交易的单位费用会非线性地增大,当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企业内管理交易的边际费用时,一个企业的规模边界被确定在这一点上。
(二)、影响:
(1) 企业通过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的创新,使企业内管理交易的单位费用的上升趋势得到了抑制,从而企业规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 政府通过公司法等法律形式将比较成功的企业组织形态确定下来,还可通过其司法体系调整解决劳资纠纷或股东与公司法人间的纠纷,因此政府的存在可使企业内交易费用下降。
第二章 经济机构
13、试述公共部门的国有化和私有化历史?
答:(1)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40年代的欧洲,在大危机和战争年代先后放弃了完全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政府开始对市场和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对提供一些“公共物品”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保、基础科研等的部门实行国有化。
(2)20世纪70、8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的石油危机,政府收入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大幅上升,政府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同时,公共部门中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低效率、服务官僚化的问题,政府面临着改革公共机构的压力。因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国家掀起了私有化运动,典型的有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私有化政策措施。
(3) 适应改革需求,出现了公共选择、管理主义等新的学术思想。
第三章 政府框架
14、为什么任何社会都需要设置地方政府?(200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般如何处理?
答:1、设置地方政府的原因:(1)为管理方便;(2)提供有效服务;(3)地方政府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突出特征;(4)增进人们对自由政治制度的理解。
2、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几种模式:
(1) 联邦制国家有限分权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2) 单一制国家有限集权模式(英国、法国、日本)。
15、当前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组织结构、职权和财政上有何特点?
16、民族地方自治与特别行政区存在的意义?
第四章 公共决策的制定
17、试分析对我国公共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因素?
答:(一)、正式因素:
(1)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较高决策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策有本权威性和强制性两个基本特征。
(2) 政府。在我国,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是决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具体性和补充性的特征,
(3) 国家主席。国家主席是一种国家机关,它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的法律由国家主席予以颁布施行,并发布各项主席令。
(4)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非正式因素:
(1) 民主党派和政治社团。
a、 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功能。
b、 政治协商会议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各民主党派,政治社团和非组织社会知名人士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在国家公共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我国的政治社团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国家制定政策时,政治团体的存在能够保证公共决策不以严重损害某些群体利益为代价而使另一些群体获利。
(2) 政策研究组织。
a、 隶属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纯行政性政策研究组织。
b、 行政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政策研究组织。
c、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高等学校下设的相应系、所、室等学术性政策研究组织。
d、 企业、公司、个人创办的政策研究所、咨询公司、研究会等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e、由前政府官员组成的咨询小组,委员会等政策研究组织。
(3) 公务员。
(4) 社会公众。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决策的基本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 舆论和媒体。
(6) 政党资金和经费来源的影响。
18、试比较议会民主制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1、议会民主制:
(1) 总统—议会制,以美国为典型;
(2) 内阁—议会制,以英国、德国、日本为代表;
(3) 委员会—议会制,以瑞士联邦为代表。
所有实行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国家,大都在宪法中认为“全民公决”的决策方式,但通过“阿罗不可能定理”可以得知,真正的“民主”体制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的选择过程中,政治家是理性而自利的,投票人是理性而无知的,这种机制预先造成了政府的优先地位。政府依据自身利益偏好行事,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意味着社会资源被损耗浪费,公众成为较终的利益受损者。
2、人民代表大会制:
(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权力,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使职权。
(3)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由它罢免。
(4) 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5)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作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重要补充,还实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
第五章 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
19、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各有哪些?失业和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什么社会后果?
答:(一)、引起失业的原因:
(1) 摩擦性失业。包括:劳动力的流动;退休和新劳动者加入的不同步性;不满意现状而离职。
(2) 结构性失业。包括: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求不一致。
(3) 周期性失业。包括: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二)、失业的社会后果:
由于推动了保障基本生活的收入来源,失业者就会不断地寻找工作,不断地失望,使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研究表明:失业会破坏身体和精神健康,更容易导致心脏病,酗酒和自杀。高失业时期,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及公众对政府的种种不满。
(三)、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1)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
(2)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即:由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被推进上涨。
(3) 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即: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4) 结构性通货膨胀。即: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5) 预期通货膨胀。即:由于人们的预期而使上一次的通货膨胀持续甚至加剧。
(6) 惯性通货膨胀。即:由于本身的惯性而持续下去的通货膨胀。
(7)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的过度发行而造成的持续通货膨胀。
(8) 国际经济周期带动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
(1) 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
(2) 通货膨胀财富分配效应;
(3) 通货膨胀对产出与就业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价格的扭曲;
(5)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20、试分析经济增长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答: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矛盾。生活质量应把经济增长中令人不快的特征作为社会成本减去,加上公民们现在享受到的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夫妻们在自己家庭中所提供的劳务,有几种衡量生活质量的方法:(1) 经济净福利(NEW);(2)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3) 成本效益评价法。
经过上述的衡量评价,经济增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而成为一个综合的质的概念。为了区别,我们可用“经济发展”来表示这一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制度等的总体进步。
第六章 政府调控经济的方法——经济政策
21、试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如何作用的?其效果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一)、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不同情况逆经济风向行事,分别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这叫财政政策的斟酌使用。具体做法:
(1) 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2)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二)、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1)挤出效应。即: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消费者推迟对投资品的购买,净出口下降。
挤入效应。即: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将会挤入私人支出。
(2)其他因素的影响:a、时滞;b、不确定性;c、政治性带给财政政策的任意性和多变性;d、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22、试述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答:货币传导机制可以归纳为几个阶段:
(1) 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过度的货币供给较终会引起利率下降;
(2) 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
(3) 投资水平的上升促使整个意愿的总支出增加;
(4) 总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货币主义者在货币传导机制方面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而不是通过货币市场影响利率完成这个过程,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在短期内能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但在长期只会使价格水平变动。
23、试分析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1)、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可用于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又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防止利率过高。
(2)、紧缩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此组合,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引起衰退。
(3)、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当出现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用此组合,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4)、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此组合,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又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避免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