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现代文学作品内容(第二单元)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6-23 18:15]    点击数:

  第二单元 精读诗歌
  
  《凤凰涅槃》
  
  (一)识记: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二)理解:
  
  1、诗篇所表现的泛神论色彩。
  
  郭沫若以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于是,在诗歌中,诗人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一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即表现了诗人与祖国人民溶合为一的愿望,也使诗作具有了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2、本诗的自由体形式及其意义。
  
  《凤凰涅槃》拒绝走传统格律诗的老路,它横向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诗节的行数,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也没有严格的规律。但诗作自有整齐的形式、优美的韵律、和谐的节奏。这种自由奔放的诗体,既与诗作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风格相适应,也使诗情获得了酣畅的表达。
  
  (三)论述:
  
  1、分析诗篇所表现的爱国激情、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及其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的。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
  
  《凤凰涅槃》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诗人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2、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形象是大胆否定旧我、否定旧世界,向往新生、新社会的积极进取形象;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形象,是诗人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个性、人格力量的再现。凤凰形象象征着觉醒了的中华民族和渴望新生的祖国。
  
  3、分析诗篇的浪漫主义特色。
  
  《凤凰涅槃》显示出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绚丽浓厚的色彩也是《凤凰涅槃》的重要特征。诗人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无限发挥想象力,运用色彩绚丽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描写,使整首诗情感浑厚、色彩绚丽、内蕴深沉。
  
  《凤凰涅槃》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它具有史诗般的艺术构架,既有浓郁浪漫的抒情,又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化的诗和诗化的戏剧,达到了诗剧合一的完美的艺术效果。
  
  《我是一条小河》
  
  识记:
  
  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沉钟社”的代表诗人。
  
  理解:这首诗的抒情线索。
  
  这是一首优美含蓄的爱情诗。诗中“我”是一条柔波荡漾的“小河”,“我”的恋人则是河水中映出的云霞般的影子,诗人以小河的流程为线索,抒发了爱情的甜美和哀愁。
  
  “我”和恋人的那段情感,象小河流水那样来的自然而又不容置疑。我们“无心”而有情,真挚而随意。小河在流经途中,将世间较美好的东西来装扮“我”的恋人。较后,小河流入了厉风狂浪的大海,它“击碎”了“我”给恋人的美好装扮,也使恋人彩霞般的影儿消散无踪,爱情在外界压力下遭到重创。但即使我们“漂荡到无边的地方”,我们还是形影相伴,心神相随。诗人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愁中见执着。
  
  简析:诗歌采用比拟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诗作采用了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做一条柔波荡漾的“小河”,把“我”的恋人比做河水中映出的云霞般的影子,然后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如此构思,避免了诗人直接对心中爱情的抒发,而显得十分含蓄、新颖。同时,诗作借“小河”流经地域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优美清新的意境。作者还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死水》
  
  识记: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较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
  
  理解:闻一多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
  
  闻一多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讲究“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 的弊病。
  
  论述:
  
  1、分析《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及象征手法。
  
  《死水》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美好的设想,在看到了中国的真实景象时所形成的强烈的感情冲突。这种情感的巨大反差,使诗人痛苦、失望,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悲愤难抑的失望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痛切、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对现实社会作出悲愤而绝望的描绘与痛斥,而是由一沟腐臭的死水引发了诗的灵感,以死水来象征中国的黑暗现实,从而将主观情绪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进一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 ”。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
  
  2、 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死水》真正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所主张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 《死水》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绘画美。《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建筑美。《死水》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行字数相等,每段行数相等,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
  
  《发现》
  
  简析:结合全诗,简析诗题“发现”的双重含义及精巧构思。
  
  “发现”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客观世界的发现:这恐怖、噩梦般的客观现实不是我理想中的“中华”;二是对主观世界的发现:那遍寻不着的“心爱”的祖国,原来“在我心里!”这一双重含义深化了诗作的爱国主义主题。
  
  诗作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把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表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论述:
  
  1、分析《发现》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比喻、征询手法的运用。
  
  《发现》是通过对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痛苦心情的抒发,来表达诗人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诗人对“噩梦”般的现实失望越深、痛苦越烈,其爱国的情思则越浓。
  
  诗作以比喻的手法,把中国的黑暗现实比作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又以征询的手法,“追问青天”,质询八面来风,为何祖国会这般模样?这同样表现了诗人既失望、痛苦,又充满信心和激情的赤子之心。
  
  2、 比较分析《发现》和《死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点。
  
  《发现》和《死水》表达了闻一多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各有特色。
  
  《死水》通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黑暗的旧中国,而《发现》则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黑暗的旧中国比喻为挂在悬崖上的“噩梦”。
  
  《死水》集中笔力对“死水”作了精细而形象化的描绘;而《发现》则尽情抒发内心的痛苦,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雨巷》
  
  识记: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雨巷》的发表,使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理解:《雨巷》极具音乐性的特点。
  
  《雨巷》极具音乐性,曾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雨巷》全诗首尾两节几乎完全一样,起结复见,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诗歌的乐感还来自诗韵,诗作每节押韵两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等,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出现,由此造成了一种回荡、复沓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论述:
  
  1、分析《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诗篇所表达的思想情绪。
  
  《雨巷》的调子是低沉的,《雨巷》的情绪是沉重的,在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诗中写“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我”对黑暗现实感到迷茫、失望、忧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我”的身旁,然而又紧接着“像梦一般地凄惋迷茫”地飘走,“我”又陷入更加孤独、寂寞而无奈的愁思之中。这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人的美好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动乱年代中,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恐怖笼罩下,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态,以及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用一条阴暗狭窄而悠长悠长的“雨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心目中的“希望”- -那位“丁香姑娘”只是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较后,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彷徨……。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
  
  2、分析《雨巷》以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象征主义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寞悠长的雨巷,那象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场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是借鉴了法国象征诗派的创作方法,但对象征诗派神秘的内容和晦涩的诗风却有较大的突破。
  
  《再别康桥》
  
  识记: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理解:
  
  1、《再别康桥》首尾两节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绪。
  
  诗的首尾两节遥相照应,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基本相同,保持了全诗音乐旋律的完整性。然而,在诗句上却换了几个词:“轻轻的”换成了“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换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就在原来轻柔的的感情里,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色彩。
  
  2、《再别康桥》作为现代格律诗的一些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徐志摩实践着闻一多所倡导的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再别康桥》便体现了作为现代格律诗的一些特点:诗行整齐,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和动态美。全诗七节,每节四行,大体上每行三顿,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柔美悦耳,首尾两节意象重叠,营造起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行排列上,讲究建筑的美,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当接近,诗行的排列有规律地参差错落,“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诗歌词汇丰富,语言华丽,诗中康桥美景更具有绘画美的特点。
  
  论述:
  
  1、分析《再别康桥》抒发的对康桥眷恋、惜别和哀伤的情怀。
  
  康桥(剑桥)对于徐志摩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他不仅曾在这里留学,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康桥理想”。如今故地重游,景物依旧而理想破灭,怎不让人生出无限哀伤,惆怅的情怀。
  
  在诗作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直接抒情对象,把自己昔日美好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哀痛、惋惜的心情得以充分的坦露。在诗人心中,康桥早已化成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美好理想是在康桥确立的,而这种理想与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格格不入,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他只能无奈地以缠绵凄婉地笔调,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情感。情意愈浓,笔下就愈来得潇洒,对康桥的惜别之情,被诗人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所谓“潇洒”其实是一种悠远而又浓烈的梦幻般的惆怅。
  
  2、分析诗作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集中地显示了徐志摩诗作的意境美。诗人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康桥的美景,同时诗人的情感也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那河畔的金柳”,象“夕阳中的新娘”那么美丽、温柔而灿烂,“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是诗人精神依恋之故乡!康桥自然景物人情化了,诗人主观感情自然化了,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在耐人寻味的意境中,表露了诗人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
  
  《大堰河-我的褓姆》
  
  识记:艾青的诗集《大堰河》、长诗《向太阳》。
  
  简析:
  
  1、诗篇以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特色。
  
  对比的手法在诗中俯拾即是,如大堰河的梦和现实的对比,生前与死后的对比,农民生活与地主生活的对比,我在生父母家与在乳母家的感情对比等。排比的句式在诗中也比比皆是,如你的……,你的……;在你……,在你……;我……,我……;她含着笑……,她含着笑……等。反复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每节诗的首尾两句常常出现重复,而且多为对大堰河呼唤的诗句,如“大堰河,是我的褓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等。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的运用,使诗作既明朗单纯又多姿多彩,更使诗人的感情得以尽情的抒发,从而形成诗作激情磅礴,回肠荡气的感情力量。
  
  2、诗篇的艺术特点。
  
  《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一首优美的自由诗。诗人以你我他的人称变换,通过叙事进行抒情,即有散文美,又有诗的韵味;诗人借助联想进行铺叙,把回忆、写景和抒情融合一体,构成生动的画面;诗人借用鲜明的意象(“厚大的手掌”、“紫色的灵魂”、“温柔的脸颜”)来表达感情,创造了动态的意境;诗人谱就的诗句长短无定,但有内在韵律,音调和谐,色彩鲜明,极有情味,富有感染力。
  
  论述:
  
  1、分析诗篇的思想感情。
  
  诗作带有自传性质。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大堰河的一生是艰辛痛苦的,但她总是含着笑不停地操劳着,这就是诗人为大堰河建造的永久的塑像,也是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因此,这是一首呈献给千千万万劳苦农民的“赞美诗”,也是一首“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2、分析大堰河形象。
  
  诗作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心地善良的普通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大堰河。她是个连姓名都没有的童养媳,贫困和苦难伴随着她的一生,但她却毫无怨言地以自己的勤劳双手支撑起这个家,也以乳汁喂养了“我”。她的悲惨命运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无言控诉,她的坚韧、善良赢得了“我”和广大读者的敬仰。通过这一形象,诗人不仅纪念了他的乳娘,而且诅咒了那个社会,坚定了与自己所由来的那个阶级决裂的意志。
  
  《手推车》
  
  简析:诗在光、色与音响的调配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诗作在光、色与音响的调配上,是丰富、活跃的。阴沉的天色与灰黄的土地相配合,构成了凄冷的色调,再配以独轮车单调而尖锐刺耳的声响,刻划在荒漠土地上的纵横轮迹,整体形成了一种悲剧气氛浓厚的情调,使现实的苦难获得绘画般的视觉的感性体现而更见沉郁凝重,从而把悲哀的主题烘托得更为鲜明。
  
  论述:分析手推车意象和诗篇的思想。
  
  手推车是一个意念的象征。诗人独具慧眼,从这个古老落后的乡间运输工具上,形象化地表达了中国北方大地的贫穷与凋敝,以及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独轮的手推车在寒冷的冬天里,推行在黄河流域枯干的河底和荒凉的小村间,在灰黄的土地上刻下深深的辙迹,“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这些都出自一种生活实感,因为诗人已感到,其实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苦难人民的哀叹与手推车的“尖音”一样的响彻空谷。所以,诗人通过对手推车意象的描绘,表现了中国北方人民的贫穷和悲哀,并传达出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无声抗议和质询。
  
  《航》
  
  识记:辛笛,九叶诗派主要成员。主要诗集有《珠贝集》、《手掌集》。
  
  简析:
  
  1、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诗作写于1934年8月间作者乘船访友途中。诗人面对暮天大海,联想起家境贫寒、生活艰难的友人和自己不如意的人生,内心突然涌起了对人生遭际的思考与感喟。诗人感悟到,船起帆了,驶向它的目的地-“落日的去处”,其实,日夜航行,总到不了那“落日的去处”,因为我们航不出这地球圆圈。人生也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一样,我们难以到达人生的理想境界,倒不如“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诗人在悲哀无奈中透露出豁达洒脱。诗作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感悟和人生态度。
  
  2、诗歌情感呈现方式的特点。
  
  诗作的情感呈现方式体现了现代派诗歌的特点。其表现为:采用现实画面与想象画面叠映的双重结构。诗作注重呈现主体的心理现实(访友忧思),又格外重视捕捉、再现真实的感觉印象(落日帆船)片断,使二者互相化,营造了一个既真切又朦胧有如月晕的艺术境界。诗的第二节则融合着月夜海上的视觉印象与听觉印象,成为一个冷色调的斑驳而又浑一的画面,唤起读者某种忧郁、不安的情绪。第三节将诗意推进到理性玄思境界。从表现方式来说,则是把对生命的一种抽象而难以言述的感知,转化为一个水天茫茫的可视可感的广阔审美空间,体现了现代派诗“思想知觉化”的创作特色。
  
  《断章》
  
  理解:诗篇所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
  
  《断章》是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优美图画,在这幅隽永的画里,诗人传达了他智性的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在宇宙万物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正如你可以看风景,同时你也可能成为一道风景被别人所观赏;明月挂上了你的窗头,点缀成一种装饰,同时你也可能进入别人的梦,幻化成一种美丽的憧憬。诗人祈望人们洞察这番道理,从而不至于被那些世俗观念所束缚,也不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之中,真正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超越。
  
  简析:诗篇的艺术表现特点。
  
  本诗表现的是抽象的哲理观念,但却以亮丽美好的生活形象写出。诗中的“桥”、“楼”、“明月”、“窗子”原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形象,但经了诗人的巧妙安排和调度,都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韵味。再加上诗行间十分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
  
  诗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如第一节二句诗中,“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同样,第二节二句诗中,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也发生了互换,如此增强了诗作的意境效果,也造成了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的美感。自然,诗歌的内涵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生活是多么广阔》
  
  识记:这是何其芳延安时期的代表诗作。作者另有散文集《画梦录》。
  
  理解:本诗运用排比手法表达感情的艺术特点。
  
  本诗格调高亢、气势壮阔,迸射出对新生活热切希望的火花,这种艺术氛围与诗作第二节连用十五个排比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十五个排比句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火热生活和诗人想象所及的广阔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新生活图景。同时,这十五个排比句都采用了祈使句式,不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汹涌起伏的内在感情,而且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
  
  简析:诗作的思想内容。
  
  这诗一首解放区新生活的赞歌,充满着诗人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投身到新生活洪流中的火一样的激情。诗人感到生活就象海洋一样广阔,到处都有“快乐和宝藏”,因而他启发年轻人去发掘人生的宝藏,去选择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事业,勉励他们将寻常的生活与伟大的目标结合起来,以艰实的劳动去逐步接近美好的未来。同时,诗人又提醒青年人也要安于“过去极寻常的日子”,告诉他们只要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努力工作和做出贡献,就一定能够感觉和发现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铸炼》
  
  识记:陈敬容是“九叶”诗派的女诗人。
  
  简析: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创作于抗战取得较后胜利的转折时刻。在诗中,诗人诚挚地鼓励生活在暗夜里的人们停止叹息和哀伤,抬起头来迎接那“敲落永夜”,带来第一缕“银白的曙光”的那“一声钟”-民族解放的日子。它忠实传达了亿万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诗作在平静的抒唱中汹涌着感情的波涛,那对于“松涛”的怀想,对于“星辉、月光”的盼望,对于铸炼“金色希望”的迫切,对于窗上颤动着的第一缕“曙光”的喜极而泣,无一不显示着诗人拥抱光明的激情和对于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2、诗歌以意象的暗示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特点。
  
  诗人注重刻划意象,通过生动的意象进行暗示而避免直白的陈述。它隐去或尽可能回避直抒胸臆,而是精心营造能使人对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唤起联想、引起共鸣的一连串意象,如黎明前的暗夜,星辉、月光,风吹山林的回响,预报黎明的钟声,银白的曙光等等,诗人通过对这一系列意象的生动描绘、精心安排,充分传达了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和喜悦的心情。这种间接性、暗示性、意象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加上不求规范但求意象的跳跃性和突出感觉新异的语言组合,使作品具有一种深沉幽渺的诗美。
  
  《星星》
  
  识记: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有诗集《烙印》。
  
  理解:本诗以暗喻手法表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本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暗喻手法,以口语般的浅白语言和告白式的亲切口吻,来表达纯真的诗情。从诗作表面看,它所描绘的是宇宙天空的景象,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这些形象的意蕴,但我们如从暗喻的角度出发,去揣摩诗人的艺术构思,便豁然开朗了。我们从诗作精炼朴素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描写中,看到了诗歌所描绘的一切与现实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星星暗喻人民,它多的不可胜数,彼此密密地挨近,但谁也不排挤谁,个体融入集体之中,团结才更有力量;它虽然渺小,甚至没有名字,但它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价值,无数的它汇成“白茫茫的银河”,伟大的事业正是由民众的参与而成就。
  
  简析:本诗的思想。
  
  诗作写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之初。在诗中,诗人以茫茫银河中不可胜数的“星星”来比喻广大的受压迫的人民大众:他们看起来虽然“渺小”,但作为一些发光的实体,在黑暗的夜空中显示着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对于“星星”的真挚的赞美,体现出诗人对于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新认识。同时,从诗作中对于“星星”们聚居的 “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与真挚渴望中,也自然流露出诗人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人民的新世纪的热切向往。
  
  《孤岛》
  
  简析:
  
  1、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歌中描绘了一个象弃儿似的孤悬于海中的“孤岛”,它远离“大陆”,看来无所归依,但实际上它是大陆伸延出的一部分,两者在海流深处“永远联结而属一体 ”。诗作正是借这样一个似断实连的自然景观,一往情深地表达了作者与正义力量及事业的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流露出作者对真理、对正义力量的景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本诗的暗喻手法和补充式复句对表现题旨、抒发感情的作用。
  
  诗作采用暗喻的手法,不正面写出题旨。诗中所描绘的孤岛暗喻抒情主人公“我”,诗作以深情的笔墨反复抒写的“孤岛”对于“大陆”的恋慕和认同,便是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对于革命根据地和革命力量的向往;波涛与海雾要隔断孤岛和大陆,社会上反动邪恶势力也隔断着诗人与革命力量的联系。这些描写,给人以确定不移的印象。含蓄而富有诗意地表达了题旨。
  
  同时,诗作补充式地复句,排比的句式,散文式的自由抒唱,使诗具有一种明丽显豁的意境和回肠荡气的力量。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复习资料 | 高起专 | 专升本 | 重要公告 | 成教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Copyright © www.henannongyeda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