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广义,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加同一性和稳定性就是基本原则)
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惩病态心理。
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评价,接纳自己现状,自信乐观,不苛求自己,不自卑,自负。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较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有可信的朋友。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
心理健康培养途径: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二、压力:也叫应激,1936,加拿大,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1.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物或环境刺激。
2.压力指的是一种身心反应。(反应:一是心理成分,包括个人的行为、思维以及情绪等主观体验,即感觉紧张。二是生理成分,包括心跳加速、口干、胃痛、出汗等身体反应。这些身心反应合起来又称:压力状态)
3.压力是个过程: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情境: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压力原因:1.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引起生理压力。2.心理性压力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直接来自人脑中,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难。3.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中变化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压力身心反应:⑴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身体反应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由刺激的突然出现而产生情绪的紧张和注意力提高,体温与血压下降进入应激状态。如压力存在进入2.抗拒:企图对身体上任何受损的部分加以维护复原,产生大量调节激素。3.衰竭阶段,适应能力丧失。⑵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这是适应的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过度:负面反应,消极情绪,不自信,悲观失望,注意力分散。
压力影响因素:由刺激引起,不良的、愉悦的刺激会引起。个体对压力感不同。1.经验: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2.准备状态:对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感受。有准备是减轻伤害的重要因素。3.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重要作用。初步评估是评定压力来源的严重性。二级评估是处理压力的可能性。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A型差。5.环境:与所处的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有直接关系。
压力处理:当压力对我们可能造成伤害时,用一些方法与技巧去应对,以减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
经过冲击-安定-解决阶段
压力解决策略:
1.处理困扰:直接改变压力来源。
2.减轻不适感:调节自己,消解不良反应
正确的应对方法: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有效地控制压力。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内部语言。
三、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不愉快情绪反应。包括挫折情境导致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
挫折原因:1.外在因素:指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2.内在因素: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
挫折反应:1.攻击行为:193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2.冷漠:长期受挫折,无力改变时,表现。冷漠中包含愤怒暂受压抑,而以间接方式表示的反抗。3.幻想:暂离开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获得满足。4.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以此保护自己。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具体表现:
①否认: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的作用。
②幻想: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
③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
④投射: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的。
⑤反向: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
⑥转移:指将不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对象身上。
⑦退行: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像是退回到儿童水平。
⑧文饰: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
⑨补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
⑩升华: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积极的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总依赖,不能解决问题。
挫折应对策略:1.正确认识挫折:坦然面对,树立勇气和信心。2.改变不合理观念:应改变对所受挫折的看法及采取的态度。(1.此事不该发生。2.以偏概全。3.无限夸大后果)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到社会中去磨练,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知识修养。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性情急躁,心胸狭窄,意志薄弱,自我偏颇容易引起挫折感。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
四、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无故感到异常紧张,身心紧绷,就会给情绪造成困扰,严重时导致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受不合乎现实或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
焦虑障碍类型:1.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害怕,但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持续几个月或更长。2.恐慌障碍: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会消失,又会不经意间重新出现。3.恐惧症: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无危险的情景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①广场恐惧症:对露天空间的恐惧。离开家就体验到恐惧。②社会恐惧症:和人相处,被人关注时表现焦虑。③特殊恐惧症: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4.强迫症:没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为。不做自己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5.创伤后应激症: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重复回忆,做梦)
焦虑应对策略:1.认清状况:身体,思维,心理。2.克服焦虑三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