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北大“心理治疗”串讲笔记(4-6章)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03 11:01]    点击数:

  第四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较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 疗方法。它较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里治疗理论的 “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以人为中心疗法较主要的特点:
  
  以人为中心疗法较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里治疗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
  
  ⑴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
  
  ⑵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⑶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的经验,信任自己的经验,并由自己的内心来评估以及乐于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⑷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⑴ 人性论
  
  ①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②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个 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 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 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 回避和拒绝。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他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 迈向自我实现。
  
  ③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⑵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⑶ 价值的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是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
  
  心理失调的实质:
  
  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⑴ 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⑵ 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
  
  ⑶ 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于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心理治疗的实质: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非指导性治疗的特点:
  
  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他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只有来访者较知道他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者不过起着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促进他的转变。
  
  非指导性治疗与指导性治疗的区别:
  
  ⑴ 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治疗目标,所以要由治疗者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利和能力。
  
  ⑵ 在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地位上,指导性的治疗认为,治疗者是权威,拥有优越的地位,具有控制和*纵治疗过程的权利,而来访者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是主角,来访者拥有治疗过程的主动权。
  
  ⑶ 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治疗性指导重视社会的规范;非指导性治疗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状态的权利。
  
  ⑷ 对于治疗的结果,指导性治疗注重问题的解决;非指导性治疗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来访者这个人的改变与成长。
  
  以人为中心疗法治疗关系的基本特征:
  
  ⑴ 治疗者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⑵ 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与混乱的心理状态。他们也常常会以歪曲的认知方式认识自己来保持自己的自我概念。
  
  ⑶ 治疗者处于一种真诚、和谐的状态之中。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既是一个真实的个人,又是一个专业的治疗者,治疗者作为一个真诚和谐的个人投入治疗过程,本身就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人生示范作用,具有治疗的功能。
  
  ⑷ 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一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当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这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时,治疗的效果就会随之出现。
  
  ⑸ 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不再从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看待对方。
  
  ⑹ 来访者能够体会到治疗者对自己的尊重和共情。
  
  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⑴ 真诚
  
  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较重要的条件。
  
  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
  
  ⑵ 无条件的尊重
  
  无条件的尊重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
  
  无条件的尊重是指治疗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来访者表示温暖和接纳。
  
  尊重有以下内涵:
  
  ①尊重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
  
  ②尊重来访者的个体价值。
  
  ③尊重来访者是为了帮助他们改变那些不适应的行为,一切为了来访者的利益。
  
  ④开启来访者的内部资源。
  
  ⑤尊重来访者的自我决定。
  
  ⑶ 共情
  
  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讨都起着核心性的影响作用。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 治疗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的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
  
  ⑵ 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
  
  ⑶ 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知和感受。如同罗杰斯在“共情”的定义中所讲的,不能失去“有如”的本质。
  
  ⑷ 共情还包括治疗者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目标: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使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
  
  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
  
  ⑴ 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⑵ 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⑶ 来访者更加相信自己。
  
  ⑷ 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
  
  ⑸ 来访者原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的七个阶段:
  
  ⑴ 第一阶段:来访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⑵ 第二阶段:来访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⑶ 第三阶段:来访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⑷ 第四阶段: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⑸ 第五阶段: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带有一些迟疑。
  
  ⑹ 第六阶段: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⑺ 第七阶段:由于上一个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不再看的那么重要。
  
  第五章
  
  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来访者的各种症状(异常行为或失调的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来访者逐步消除反常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
  
  行为治疗的主要特点是:
  
  ⑴ 治疗的目标是改变人的行为。
  
  ⑵ 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
  
  ⑶ 更强调针对当前的行为、环境及事件,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行为治疗的历史发展:
  
  ⑴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
  
  ⑵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首次提出“行为治疗”的术语。
  
  ⑶ 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被誉为第二势力。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主要包括:
  
  ⑴ 经典条件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消退:要想让一个新的S—R联系持久存在,就得持续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否则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削弱直至较终消失。这种条件性的S—R联系渐渐消失的现象叫做消退。
  
  泛化: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现象称为泛化。
  
  实验性神经症是指在心理实验中所发生的一种因被试无法把握实验情景,并进行*作所导致的一种状态。
  
  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华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两大特点:一是拒绝研究意识;二是要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⑵ *作条件反射
  
  *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较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系统研究,后经斯金纳发展提出的。
  
  ①桑代克的联想学习理论
  
  爱德华。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首创迷箱与迷笼实验工具。
  
  ②斯金纳德的*作条件作用原理
  
  布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的理论又被称为*作行为理论。
  
  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指增加正面的奖励、报酬、赞扬或感谢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称之为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
  
  负性强化是指以减少(负性)反面的惩罚、剥夺、批评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称之为负强化。
  
  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如批评、罚款、剥夺等。
  
  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替代性的得到强化。
  
  模仿学习(又叫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替代反应:当个体受到示范者行为的暗示而表现出一种与示范者相似的反应,被称为替代反应。
  
  行为治疗中个体行为的分类:
  
  行为治疗中将个体行为分为适应性(正常)行为与非适应性(异常)行为。非适应性行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表现的过度;另一类是行为表现不足。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
  
  ⑴ 非适应性行为同适应性行为一样,也是后天习得的,即是行为者通过学习获得了异常行为。
  
  ⑵ 行为当事人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后天所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以代替非适应性行为。
  
  ⑶ 一般来说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非适应性行为,作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的存在和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们所带来的结果所维持的,即此种行为会给行为者自身带来某种“获益”。
  
  行为治疗的主要特征:
  
  ⑴ 明确而系统的*作步骤和测量方法。
  
  ⑵ 强调来访者目前的问题。
  
  ⑶ 以行为为导向。
  
  ⑷ 教育和指导性。
  
  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⑴ 建立治疗关系。
  
  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取得来访者的尊重,这更有利于对来访者的指导,并促其行为上的改变。
  
  ⑵ 澄清问题行为。
  
  ⑶ 对问题的分析。
  
  ⑷ 确立治疗目标。
  
  ⑸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指具体的实施治疗计划。
  
  ⑹ 对治疗进展的检测与评估。
  
  ⑺ 治疗的结束。
  
  也可概括为:
  
  ⑴ 确定治疗目标及方法。
  
  ⑵ 行为矫正过程。
  
  ⑶ 对治疗效果及进程的评定。
  
  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作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
  
  行为功能分析的实施:
  
  ⑴ 把握问题行为的诱因。
  
  在分析问题行为出现的诱因时需要注意:
  
  ①应排除引发问题行为的生物原因的可能性。
  
  ②应尽量将引发问题行为的情景具体化,以澄清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
  
  ③应重视首次问题行为出现时的情境。
  
  ④重视问题行为发生的(外在)客观情境与(内在)主观想法之间的互动关系。
  
  ⑵了解问题行为的反应,并将问题反应具体化。
  
  可具体分为:
  
  ①行为方面-来访者的言行表现,如强迫动作等。
  
  ②认知方面-来访者对此是如何想的,如自责、无奈等。
  
  ③情绪方面-来访者在问题发生的过程中及其前后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恐惧等。
  
  ④躯体方面-来访者身体上的感受及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失眠、胸闷、头痛等。
  
  ⑶分析问题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洞察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及功能。
  
  问题行为可能会给来访者及他人带来的实际后果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得到某种积极的获益与需要的满足。
  
  ②问题行为可以使来访者避免某种消极的情况与事件的出现。
  
  ③问题行为的发生还可能使他人为来访者作某些事。
  
  此外对问题行为带来的后果还可以从后果的获益性或一级获益性与二级获益性来分析。
  
  获益性包括:产生了问题行为本身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好处,不产生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什么好处;或者说,产生了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能避免什么坏处,而不产生问题行为则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不利之处。
  
  一级获益性是指问题行为本身给来访者带来的好处。
  
  二级获益性是指问题行为进一步使他人作出某种改变,来访者因此而获益。
  
  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㈠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又称为松弛反应训练,是一种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来增强行为者对体内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应付过渡焦虑、恐惧、稳定情绪等具有特殊疗效。放松训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训练放松所产生的躯体反应,达到缓解焦虑情绪的目的。
  
  放松训练通常可分为4种训练方法:
  
  ⒈ 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⒉ 肌肉紧张/放松法。
  
  ⒊ 呼吸放松方法。
  
  ⒋ 其他放松方法
  
  ⑴ 冥想放松
  
  要求来访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视觉刺激、听觉刺激或运动知觉刺激上。
  
  ⑵ 引导意象性放松。
  
  ⑶ 催眠放松。
  
  ⑷ 生物反馈放松方法。
  
  ㈡ 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是指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惧状态及其他不适反应的一种行为 疗法,由J.沃尔佩(Wolpe)首创,称作“交互抑制疗法”或“对抗性条件反射”。
  
  系统脱敏技术主要包括三个程序:
  
  ⒈ 让来访者掌握自我放松的技术。
  
  ⒉ 建立引起焦虑与恐惧不良反应情境及情绪感受的等级层次。
  
  ⑴ 治疗者要与来访者一起找出一系列使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怖)等不良反应的事件,通常是靠来访者的口头报告。并评价出对每一件事感到焦虑(或恐怖)的主观程度。
  
  ⑵ 将来访者报告出的事件按焦虑(或恐怖)严重性的等级程度由小至大顺序排列并列表。可根据有关事件适当增减,一般所建立的事件等级层次以6至10个左右为宜。
  
  ⒊ 脱敏治疗的实施
  
  ⑴ 想象系统脱敏。
  
  ①来访者进入放松状态时向治疗者示意,治疗者通过口述让来访者想象,每当进入到所指定的情境想象时都示意。让来访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情境30秒左右。
  
  ②让来访者停止想象,评价其SUD等级。
  
  ③让来访者休息两分钟,再重新进入放松阶段。
  
  重 复上述步骤,想象事件的保持时间比上一次延长,直至来访者对此一事件不再感到焦虑恐惧为止。(一般无需达到零,只要连续2~3次,SUD值达到10左右即 可)。通常每次的治疗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次治疗过程中,脱敏训练所涉的等级事件一般不宜过多(以2~3个为宜)。
  
  ⑵ 现实系统脱敏
  
  现实系统脱敏法也称接触脱敏法,脱敏的实施一般是建立在想象脱敏训练的基础之上的。
  
  ㈢ 厌恶疗法
  
  厌恶治疗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治疗,是将某种负性(不愉快)刺激及厌恶反应与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要矫正的行为)结合起来,从而使来访者因感到厌恶而较终放弃该行为。
  
  厌恶治疗在应用的技术手段上一般可采用:
  
  ⒈ 电击厌恶刺激。
  
  ⒉ 药物厌恶刺激。
  
  ⒊ 机械厌恶刺激。
  
  ⒋ 想象厌恶刺激。
  
  ㈣ 满灌疗法
  
  满 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是让来访者暴露在使其感到强烈恐惧或焦虑情绪的各种不同刺激情境中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满灌疗法的治疗过程是在保证来访者身心安全的 前提下,将来访者完全置于较感到焦虑、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之中,让其面对和体验这种焦虑的感受,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在此过程中不允许来访者逃避,直到 来访者逐渐适应于该事物或情境-焦虑或恐惧有所下降为止,并较终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治疗目的。满灌治疗过程中,每次暴露持续的时间在十几分钟至一、 两个小时不等。
  
  ㈤ 模仿学习与角色扮演
  
  模仿学习的主要原理是来自社会学习理论,即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 行为的原理。
  
  角色扮演是指在治疗者的指导下,以排演现实生活短剧的形式,重现来访者问题行为现的场景,让来访者身临其境的进入角色,使其在行为过程和关系互动中学习改变旧有的行为模式、探索和掌握新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条件反射程序:
  
  程序 目的 应用
  
  正强化 增加行为 行为为之后给以奖励
  
  负强化 增加行为 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
  
  无强化 减少行为 无刺激
  
  惩罚 减少行为 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
  
  *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与心理分析、来访者中心疗法并列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三大主要流派。
  
  第六章
  
  认 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认知治疗特别注重改变不良认知,既不合理 的、歪曲的、消极的信念和想法,认为不良的认知是引发自我挫败行为的根本原因,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观念,可改善情绪和行为问 题。
  
  认知治疗的产生:
  
  1976年贝克出版了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首次提出了认知治疗这一专业术语和心理治疗方法,1979年又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过程及其技术应用。
  
  认知治疗理论与心理分析及经典行为主义理论的分歧:
  
  认知治疗把人的感觉、知觉、思维和动机看作是意识现象,这是认知治疗理论同心理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的较根本分歧。
  
  认 知治疗认为,个体通过意识过程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做出评价和解释从而产生各种观念,正是这些观念决定着个体的情感和行为。而在心理分析理论中人类的 意识经验是很表面的东西,心理分析强调无意识,而将意识经验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认知治疗不像心理分析那样重视童年创伤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着重解决此 时此地的问题。
  
  经典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外在刺激和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对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感知、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认知治疗所强调的恰恰是这些心理认知过程。
  
  认知治疗的主要特点:
  
  ⑴ 限时、短程。
  
  ⑵ 结构式会谈。
  
  ⑶ 平等合作的治疗关系。
  
  ⑷ 坦诚布公的治疗形式。
  
  ⑸ 科学的研究方法。
  
  ⑹ 以学习理论为基础。
  
  ⑺ 围绕问题。
  
  ⑻ 苏格拉底式逻辑提问。
  
  常用的认知治疗方法:
  
  ⑴ 合理情绪疗法(RET)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观点是:一切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的信念,是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较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埃利斯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归纳为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C指个体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RET理论认为,A并不是C的直接原因,而是在A发生之后,个体必然对A做出某种评价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
  
  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并以合理的观念替代,是RET治疗实践的核心。其中较为重要的方法是对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加以驳斥和辩论D,较终产生治疗效果E.A-B-C-D-E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模型。
  
  ⑵ 自我指导训练
  
  自我指导训练用于攻击性儿童、多动症儿童以及某些有不良行为的成人。
  
  自我指导训练的工作包括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由指导者示范,大声讲出有关许多自我表达的词句。
  
  ②第二阶段由来访者自己大声地讲,自己边讲边做,以后声音逐渐放轻,直至较后自己默念。
  
  ⑶ 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贝克认知治疗的重要观点:
  
  ⑴ 图式
  
  图式指过去经验中有组织的知识构形,人们用它来解释新的经验。它是从儿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决定对自我和对外部世界如何知觉和编码的内部心理模型。它虽然随生活经历不断得到修改和补充,却是相当稳固的,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⑵ 自动式思维
  
  自动式思维是介于外部刺激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反应之间的想法。由于它们总是自动出现在头脑当中,使得人们的许多判断、推理象是一些模糊的、跳跃的自动化反应。
  
  ⑶ 共同感受
  
  共同感受指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知觉和思维过程。
  
  ⑷ 规则
  
  规则是认知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人们据此评价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
  
  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⑴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⑵ 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良认知和负性情绪、异常行为彼此之间相互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和行为问题迁延不愈的原因。
  
  ⑶ 情绪障碍者常存在认知歪曲,只有识别和矫正其歪曲的认知,其问题才可能得到改善。
  
  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
  
  ⑴ 武断的推论。
  
  在缺乏充分的证据或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草率得出结论。
  
  ⑵ 过度引申。
  
  又称过分概括化。只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他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
  
  ⑶ 选择性概括。
  
  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与其相矛盾的地方或其他证据,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⑷ “ 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作出判断或评价,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⑸ 夸大或缩小。
  
  对客观事物作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低自己的成绩、优点。
  
  ⑹ 个人化。
  
  将一切不幸、事故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并不断自责。
  
  此外,认知歪曲还包括应该倾向、选择性消极注意等。
  
  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认知治疗技术包括两大方面: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
  
  ⒈ 认知技术
  
  贝克曾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⑴ 识别负性自动式思维。
  
  负性自动式思维的特征:
  
  ①它是不经逻辑推理突然出现在大脑中的,具有自动性。
  
  ②它是负性的、消极的、总与不良的情感相关联。
  
  ③它貌似有理,但存在认知歪曲,常常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④它不随意,来访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排除它。
  
  ⑤它虽然一闪而过,持续时间很短,但对情绪影响极为深刻。
  
  ⑵ 识别认知性错误。
  
  ⑶ 真实性验证。
  
  真实性验证是认知治疗较为核心的部分。是将来访者的负性自动式思维和错误观念看作是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来访者对其真实性进行检验。
  
  有两种具体*作方法:
  
  ①言语盘问法。
  
  ②行为实验。
  
  ⑷ 去中心化。
  
  ⑸ 抑郁或焦虑水平的自我监控。
  
  ⒉ 行为技术
  
  ⑴ 完成和愉快的评定(M和P技术)
  
  ⑵ 活动安排表
  
  ⑶ 等级任务练习
  
  ⑷ 模仿与角色扮演
  
  模仿的内容:行为、思考方式、态度。
  
  认知治疗中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在认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认知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常用的家庭作业有:
  
  ⑴ 认知治疗日记
  
  每天出现特殊的情绪变化时,同时记录当时的情景、情绪和自动化想法,并尝试寻找积 极的、合理的替代想法。
  
  ⑵ 二栏或三栏认知作业。
  
  ⑶ 情绪自评作业。
  
  ⑷ 心境记录曲线。
  
  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
  
  ⑴ 早期:建立治疗关系、明确问题、确立治疗目标。
  
  ⑵ 中期:实施治疗
  
  引起认知改变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①信念不能被证实
  
  指在收集资料检验信念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事实证据的支持,却发现它们与以往的生活经验相矛盾,或找到与信念完全相反的证据,这必将导致原先的认知发生动摇。
  
  ②概念重建
  
  指改变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赋予问题不同的解释,促使来访者重新选择,从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③领悟
  
  只来访者对自身问题的本质达到了理解,从而使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所改善。
  
  ⑶ 后期:结束阶段的工作。
  
  在 结束阶段,治疗者要与来访者共同回顾在治疗过程中的收获及体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颠倒的联系。还要不断以家庭作业的形式,继续对新的认知观 念进行巩固复习,使之真正成为来访者自身的思考模式,并学会在治疗结束以后自己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知治疗的较终目的,就是教会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 疗者,而不是要治疗者来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
  
  抑郁症的认知模型:
  
  抑郁症的认知模型包括两个层次:浅层的负性自动式思维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认知三联征:抑郁者对自我、对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将来的认识都是负性的,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
  
  抑郁症的认知治疗重点:
  
  ⑴ 请来访者回忆较近发生的一个具体典型事件。
  
  ⑵ 用想象或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情绪体验。
  
  ⑶ 会谈时人为引起来访者的情绪改变。
  
  ⑷ 请来访者说明事件对他的意义。
  
  抑郁症的症状:
  
  心境抑郁;参与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明显减少;体重减少或增加;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疲劳或精力不足;无价值感,或过多或不适当的负罪感;失去思考或集中注意的能力;反复想到死亡。
  
  抑郁症的主要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迟缓。精神症状以情绪低落、抑郁悲观较为突出。
  
  图式、认知歪曲与自动式思维的关系:
  
  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
  
  认知歪曲
  
  ↓
  
  情境→自动式思维→情感和行为问题?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复习资料 | 高起专 | 专升本 | 重要公告 | 成教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Copyright © www.henannongyeda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