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1 、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 、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
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 、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趋势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5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盐》所写及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6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识记:
1 、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2 、“贵于清绮”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势朴野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却是缺憾。
简单运用:
3 、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迁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识记:
4 、贞观时期虞世南等人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
识记:
5 、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字游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
6 、上官体诗:
指唐初以宫迁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些作家所创立的诗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为当时众多诗人效法,曰“上官体”
理解:
7 、上官体的特点。
①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②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较高水平的典范。
③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等,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8 、简单运用: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
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写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诗的浮艳雕琢。
局限: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9 、识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10、理解:“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四个人的创作个性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诗。
11、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
12、综合运用:“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①“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②“四杰”的七言歌行体,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出现壮大的气势。他们往往用它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③四杰的五言律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④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13、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1 、识记;馆阁体。
指唐代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为代表的作家所创立的诗体,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声律的工整。馆阁体诗人多是由进士科及第的文人,所定的吟咏酬唱之作在形式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唐代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世人称为“馆阁体”。
识记:
2 、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3 、理解: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
4 、简单运用: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①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较后完成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系铭序》较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②五言律的定型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体的定型。
5 、理解: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和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行真切细腻。
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6 、宋之问的〈渡汉江〉。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
1 、识记:陈子昂的生平。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赏识,曾慷慨从军。
2 、识记:陈子昂的复古倾向及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声的风雅传统。
3 、陈子昂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4 、陈子昴诗歌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陈子昴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所得;所失:易重蹈古诗以喻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5 、简单运用:陈子昂的诗歌情调及其《感遇》(其三十六)诗和《登幽州台歌》。
诗歌情调:昂扬壮大的情调。
《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登幽州台歌》一己的悲哀晨,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6 、综合运用: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歌发展的贡献。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较能体现陈子昴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唐诗风骨,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①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②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③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7 、张若虚及“吴中四士”。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8 、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9 、识记:刘希夷其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
第二章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螟》。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这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静虑的对象,从而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演进为以禅趣为主而超入禅境,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空灵而自然。
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作家。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1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2 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3 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1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代表作《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豪侠诗人。《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边塞诗豪爽丽外,绪密思清。王昌龄的边塞诗,用乐府旧题写的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这组诗前二首写深长的边愁,清婉凄绝而思入微茫。其四、五写追求边功的豪情,不破敌立功“终不还”的壮志,因夜战擒敌而实现,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出于人的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4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储蓄而风调清刚。
5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他的七绝几乎首首写得好。
6 、识记:崔颢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择妻以貌美为准,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诗的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为连接的关捩。
7 、简单运用:崔颢《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不仅使流走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8 、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李颀,盛唐豪侠诗人。代表作边塞人《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起调雄浑旷放,一片神行,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再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气老劲,刚健有力。缺乏鲜亮的色调,蕴含着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9 、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用众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有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出神入化的描摹,诗人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与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 、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北上蓟门,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无结果。天宝十一载,弃官司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此官运亨通。
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多伤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寓壮气于苍凉之中。
2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和取胜。
3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①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②高适“ 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4 、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诗歌创作特点“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边塞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第二次出塞的作品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物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5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6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较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得神奇壮丽。
7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艺术表现上,岑参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灵活。意奇、语奇,调奇。(高适用乐府古题,而岑参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原因:岑参在写边塞题材的盛唐诗人中,留存作品是较多的,而且写出同类题材中较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8 、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
王之涣,字季凌。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
9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审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1 、识记: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 、简单运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①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②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任侠的思想性格使他敢于正视现实,求仙学道则为了排遣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抑郁和悲愤,摆脱世俗烦扰返归自然。他是一个有狂热感情的人,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着其个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1 、识记: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①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②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点。
2 、理解: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李白乐府诗《将进酒》,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些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3 、简单运用: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①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②诗人常根据乐府旧题的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③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④李白的乐府歌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乐府创作,如《蜀道难》《将时酒》《梁甫吟》《行路难》,大都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1 、识记:李白绝句的特点。
①自然明快②清新俊逸
2 、理解: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合,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①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天成之作。
②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识记: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1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2 、他诗的想象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 、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他把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4 、李白诗歌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风格。
识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丽,不加雕饰,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 、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2 、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综合运用: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行路难》其一)
2 、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将进酒》)
3 、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 、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2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诗中含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3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因为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发出点。在他的诗里,一方面是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掺杂着歌颂尧舜君王的词句,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较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杜甫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1 、识记;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2 、理解: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3 、简单运用: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杜诗的写实手法,采用的是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将记事和叙事结合起来,使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表现:
(1 )体现在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里,如《兵车行》;
(2 )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如《月夜》。
(3 )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如《旅夜书怀》。
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
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和律体成就
1 、识记:杜甫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名解: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2 、简单运用: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复。但这种情感的回环往复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3 、理解: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万方多难”依然花伤客心。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①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之作,共八首,但如一首。所表达的意思在第一首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概括了。
②这组诗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伤沦落,反反复复,欲吞还吐,沉郁回环,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③这组诗有如多重乐章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国的兴衰为主题,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撑,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开有阖,有抑扬顿挫,更突出地表现了基调的主题。
4 、简单运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
《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无丝毫用力的痕迹。
《登高》是杜诗中较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江畔独步寻花》声调不那么悠扬,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杂有当时流利的口语。活跃着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5 、杜甫的律诗成就。
①杜甫律诗韵律精细,诗境浑成而多变化,不拘一格。
②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创作了超过前人总数的七律,还创为“连章体”的七律组诗,以及“拗体”七律。
③杜甫七律,磅礴飞动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融合无间,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
且讲究错综变化,对格律的运用已达到从心所欲的化境地步,既保持了律体形式的精美,又脱出格律的束缚而横放杰出。
④将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杂有当时流利的口语。活跃着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杜甫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律诗中,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
6 、综合运用: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复。但这种情感的回环往复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秋兴八首》。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 、识记:杜诗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集大成式的诗人。
2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②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③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3 、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4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②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
①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已到了惊人的地步。
第五章大历诗坛
1 、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 、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1 、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 、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谈。
3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古淡清腴,悠然意远,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竟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4 、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悒郁寡欢,孤独冷漠。
5 、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①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竟象中,尤显浓重深长。②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③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
6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情思,透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诗境清幽冷寂,饶有澹逸闲雅之趣。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1 、识记;大历十才子及较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较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2 、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①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嘱目;
②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3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①“十才子”之名,较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③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④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4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较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①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②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描写细致。
④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三节顾况、李益
1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古诗和乐府。
风格:
①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
②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
2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3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
《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4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①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不象盛唐诗人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第六章中唐诗歌
1 、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
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1 、识记: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 、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成“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
3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实,著诚去伪,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始知文章合为时面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 、白居易诗的分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5 、识记;白居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较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较高成就。
6 、理解: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卖炭翁》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昨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的讽谕较值得肯定的地方。
《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讽谕说和讽谕、爱情双重主题等多种说法。依白居易的“一篇长恨有风情”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琵琶行》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人所称道的是对天涯歌女弹奏琵琶音乐的美妙,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
7 、识记;元稹的生平。
元稹,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与白居易是生死不渝的好友,有《元氏长庆集》。
8 、识记:元稹对讽谕诗的推动作用。
①是他首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②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③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 、理解: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爱情诗能在平易坦荡中呈现出丽绝华美,悼亡诗语言朴素真切,寄寓着人生至情。
如《舞腰》“裙裙旋旋手迢迢,不趁音声自趁娇。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0、综合运用:元稹和白居易诗的异同。
相同:
①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②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③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
①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③白居易较看中讽喻诗,但成就较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较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11识记:元和体。
元、白在元和年间年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在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12、识记: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乐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以写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较高。如《野老歌》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农民的不满,只如实写出,不强加议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是拒绝强藩李师道之聃的比兴之作,却可以当情诗来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3、理解:王建的乐府诗,宫词与《望夫石》《宫词》(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较高,以宫词的影响较大。其乐府诗的特色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往往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如《望夫石》。
王建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也因此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
第二节韩愈、孟郊
1 、识记:韩愈的生平。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为韩昌黎。官终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2 、识记;韩愈的思想。
韩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比较保守,他提倡“道统”和“文统”,大力阐述儒学,极力抬高“圣人”以及“圣人之道”的历史地位。
3 、理解:韩愈《山石》诗的散文化风格。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如《山石》。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
4 、综合运用: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
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如《山石》
三。铺排和散文化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追求“非诗之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