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考《国际贸易实务》全书笔记 (专科)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25 17:02]    点击数:

  第一章 国际贸易导论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又称为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
  
  2.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守(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3.两者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贸易与对上贸易都是跨越国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国际贸易主要是从世界范围内考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而对外贸易则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研究。
  
  二、国际货物贸易
  
  1.国际货物贸易–也称为有形贸易,它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一定物理形态的商品。
  
  2.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根据联合国编制的《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简称SITC),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工业制成品。(老师说具体的分类内容了解就可以了)
  
  3.对外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一国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以美元表示。
  
  ⑴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相比的差额。
  
  ⑵贸易顺差(出超)–即一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⑶贸易逆差(入超)–即一国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4.国际贸易额–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货物出口或进口总额,通常以美元表示。
  
  5.对外贸易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已经排除了价格波动的影响,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6.对外贸易结构–是指一国各类进出口货物的构成状况。主要由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对外贸易政策等国素决定。
  
  7.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反映国际货物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指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
  
  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9.国际贸易地理分布–指各个国家(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的出口额(进口额)占世界出口额(进口额)的比重来表示,是反映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商流向的指标。
  
  三、国际服务贸易
  
  1. 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将服务贸易界定为四类:
  
  ⑴跨境提供,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都不移动)
  
  ⑵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中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服务消费者移动)
  
  ⑶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商业存在提供服务。(服务提供者移动)
  
  ⑷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提供服务。(服务提供者移动)
  
  2.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及分类
  
  ⑴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分为:商业性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⑵按照与商品贸易、直接投资的密切程度划分成三类:①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传统国际服务贸易项目②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项目③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
  
  ⑶以“生产”为核心的划分方法,可分为三类:①生产前服务②生产服务,即生产过程的服务③生产后的服务。
  
  ⑷以服务贸易中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类:①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②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③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
  
  3.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⑴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
  
  ⑵国际服务贸易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
  
  ⑶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是难以储存和反复转让的。
  
  ⑷国际服务贸易一般不经过海关,也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上。
  
  4.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⑴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刺激与之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⑵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新型服务贸易的出现也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起源与历史
  
  一、早期的国际贸易
  
  1. 产生条件:⑴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产品)⑵国家的出现
  
  2. 三次社会大分工(历史背景了解就行):⑴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⑵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⑶出现了专 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3.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⑴腓尼基(公元前2000多年) 希腊(公元前1000多年) 西罗马帝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
  
  ⑵我国在夏商时代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
  
  (以上两个点了解)
  
  ⑶特点:①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很少。②商品结构:一类是奴隶;一类是供奴隶主和王室享用的奢侈品。③由于奴隶社会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国际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4.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⑴东罗马帝国(公元5—7世纪) 阿拉伯帝国(7世纪) 意大利(中世纪) 十字军东征(10世纪末期) 汉萨同盟(13世纪)
  
  ⑵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 郑和7次下“西洋”(明朝)
  
  ⑶特点:①封建社会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际贸易的规模不大。②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商品仍以奢侈消费品为主,但手工业品比重明显上升。③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运输、工业革命、科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
  
  ⑴开辟新航路:①货币的需要增加;②商业危机也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③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成就,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⑵重大事件:①1486—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②1492—1493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③1497—1498年西班牙人瓦斯哥•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⑶地理大发现产生的影响:①地理大发现的直接结果是扩大了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②地理大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革命。③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④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
  
  2.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与国际贸易
  
  ⑴作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工具的巨大发展和广泛运用,缩短了国际间的距离,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⑵变化:①国际贸易额空前增加。②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③贸易方工有了进步。④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日益专业化。⑤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贸易协定广泛发展。⑥英国在国际贸易处于垄断地位。
  
  3. 第二次科技术革命与国际贸易
  
  特点:①国际贸易额继续增加,但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相比,增长速度有所降低。②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重持续稳定。③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发生变化。
  
  4.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国际贸易
  
  衰退原因:①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世界市场的容量缩小到极点。②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使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尖锐化,不利一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三章 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
  
  一、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
  
  1. 国际货物贸易增长超过国际产出增长速度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日益成熟。
  
  ②重要的超国家的经济组织逐渐建立,这些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各国政府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事务的干预不断加强。
  
  2. 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向服务业偏移。
  
  ②商口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
  
  ③新科技术革命的有力推动。
  
  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
  
  二、国际贸易结构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不同类别的货物(或服务)贸易额在世界货物(或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例构成。
  
  1. 国际货物贸易结构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
  
  ⑵原因:①科学技术的影响。②发达国家在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实行了农业保护政策,人为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③消费结构变化。④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
  
  ⑶特点: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而初级新产品的比重持续下降。②目前,工业制成品占货物贸易总额的73%强。③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
  
  2. 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的特点:
  
  ⑴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
  
  ⑵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大体与世界经济增长同步。
  
  ⑶真正构成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是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的服务项目,这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
  
  ⑷从服务贸易部门构成看,保险、银行和通讯等服务增长尢其快,超过了在传统上占重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
  
  三、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1. 国际货物贸易的地理分布
  
  表现:①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多;②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相对缩减。
  
  2. 国际服务贸易的地理分布
  
  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服务进出口的位次为西欧居首,亚洲其次,北美第三。
  
  第五章 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
  
  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的。
  
  ⑵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⑶理论:每个国家都应只生产它擅长的产品,然后用来交换别国所擅长的产品,这比各国各自生产自己所需一切东西更为有利。
  
  ⑷相关名词:①绝对优势:当一国能够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从而使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低于别国,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②自然优势:是超乎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壤、矿产等优势。③获得性优势: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逐步形成的特殊技术或技巧等。
  
  ⑸绝对优势来自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来衡量。
  
  ⑹片面性: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小部分交易,即一国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
  
  2. 比较优势理论
  
  ⑴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⑵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⑶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各国应按照“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即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⑷比较优势理论是经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这些假定包括: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两种产品;
  
  ②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
  
  ③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
  
  ④没有运输费用;
  
  ⑤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同流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⑥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
  
  ⑦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⑧不存在技术进步。
  
  二、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和俄林(《域际和国际贸易》)创立的,也称为赫—俄理论(H—O理论)。
  
  1. 赫—俄理论的假设条件
  
  ⑴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要素;
  
  ⑵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
  
  ⑶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的增减而变化;
  
  ⑷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⑸没有运输成本、不存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
  
  ⑹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⑺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每个国家的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相等。
  
  2.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商品价格的国际约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⑵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⑷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3.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这一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
  
  ⑵主要内容:由于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而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国际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而使得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
  
  三、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 H—O理论相悖。
  
  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⑴劳动力不同质
  
  ⑵存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支出。
  
  ⑶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⑷自然资源稀缺
  
  ⑸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说”。经历三个阶段:⑴产品创新阶段。⑵产品成熟阶段。⑶产品标准化阶段。
  
  2. 对产品生命周期图形的说明(看书,了解)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动态含义表现为:
  
  ⑴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
  
  ⑵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五、新贸易理论
  
  1.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⑴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⑵1985年,克鲁格曼与赫尔普曼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内分工和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模型,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2. 主要内容
  
  ⑴由于存在大的规模经济,在许多产业世界需求只能支持少数几家公司赢利。
  
  ⑵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出口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可能仅仅是因为它幸运地拥有一个或更多个公司较早地生产了这种产品。
  
  六、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的变量包括:①要素禀赋;②需求状况;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机会和政府是两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即附加变量。
  
  1. 要素禀赋
  
  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方在所处的地位,这些要素包括参与某一产业竞争所必须的熟练劳动力或基础设施等。
  
  2. 需求状况
  
  国内市场对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3.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国内是否具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行业和辅助产业,是决定一国在某一产业中竞争优势的第三大因素。
  
  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5. 政府的作用
  
  ⑴关注特殊要素创造,加强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⑵避免干预要素和货币市场,由市场引导资源流动;
  
  ⑶实施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
  
  ⑷鼓励持续投资于人力技能、创新和物质资本的目标;
  
  ⑸放上松管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
  
  ⑹拒绝管理贸易政策和手段,开放市场,鼓励内外竞争,促进企业创新。
  
  第六章 国际贸易的环境因素
  
  PEST分别是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和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一、 政治环境
  
  1. 政治环境:是指各种直拉或间接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活动的政治因素的集合。现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可以分为:一是从全球层面考察国际政治环境;一是从国别或地区层面考察当事国或地区政治环境。
  
  2. 国际政治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
  
  指当事国是民主国家还是中央集权国家,各政党的不同政见,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政权更迭趋势,独立性或附属性如何,是否与其他国家结有政治经济或其他联盟等。
  
  ⑵政治稳定性
  
  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国内武装冲突、政变;参与对外战争;政府的频繁更迭,重要政府官员的辞职;恶劣的国际关系;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和外债等。
  
  政治不稳定会导致的结果:企业物质资产的损害、额外税赋增加、企业被征用或国有化、资金(利润)被冻结等意外的损失。
  
  获取有关当事国政治稳定性信息的渠道:新闻报道、本国驻外使领馆官员、当地企业界人士、国际银行或信贷机构的人员;外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重点国家或地区进行专题研究;聘请商业风险监测机构进行分析;商会或贸易协会提供的资料;当事国或地区重要领导或官员的谈话或观点等。
  
  ⑶法律制度
  
  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了解有关国家的各种立法,尤其是经济立法。
  
  国际经济立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条约和公约。指一个国家与外国缔结的双边条约和参加的多边的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指在国际交往中长期反复使用、逐步形成的法律规范,由某些国际组织或商业团体制定的。
  
  ⑷外贸政策与措施
  
  主要包括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措施。
  
  ⑸公众利益集团的发展
  
  公众利益集团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能对本国政府或企业形成压力的集团。主要有:相关行业的工会组织、保护消费者利益组织、提高妇女、黑人等权利组织和保护环境的组织等。
  
  二、 经济环境
  
  1.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分为三种主要类型: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是通过市场自发进行的。②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③混合经济体制:是介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
  
  2. 经济结构
  
  可分四种类型:
  
  ⑴农业自给型经济
  
  这种类型国家的人民大多数从从事农业劳动,从事制造业或其他产业的人口数很少,国想普遍保守,所以以货易货成为这些国家换取进口货物的主要办法。主要任务只是维持人民的基本生计。
  
  ⑵原料输出型经济
  
  这类国家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但拥有某些重要的资源作为换取外汇的手段,进口能力较强,所以这类国家又被称为“单一经济”国家。
  
  ⑶工业发展型经济
  
  这种类型的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建立了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制造业的地位重要,工业结构较为多样化和平衡化。因此,这些国家是国际贸易中较具有活力、较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⑷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大多是工业品、新技术和资金的出口国。
  
  3. 市场规模
  
  ⑴人口
  
  人口是构成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市场条件就越好。
  
  人口增长对发展国际贸易存在相互矛盾的作用:一方面,人口增长常常会导致经济的活跃,因为它意味着新家庭的增加和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牵制平均收入的提高,降低市场的总需求,从而使市场规模缩小。
  
  ⑵收入
  
  分析一个国家的总体购买力的相关指标: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值,也就是一国居民在国内生产和在国外投资所创造的总收入,它往往决定着一国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总的市场购买力和市场结构。
  
  ②国内生产总值(GDP):指该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该国创造的总收入(它等于GNP减去该国居民在国外的资产收入,加上权衡利弊居民在该国的资产收入)。
  
  ③国民收入(NI):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再扣除间接工商税,加上政府津贴。在分析消费品市场时,用国民收入比用国民生产总值好。
  
  ④个人收入: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公司利润、社会安全支出、转移支出后所得到的。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直接税和其他费用后得到的。这个指标是进行市场分析的较重要的指标。
  
  ⑥个人自由支配收入:是从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必需的支出。这个指标对分析非必需消费品市场是非常重要。
  
  4. 经济基础结构
  
  通常指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条件、通讯设施、能源供应、金融机构、商业基础设施等。
  
  三、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精神财富的结晶,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1. 语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
  
  2.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商品需求倾向。
  
  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以及市场消费结构。宗教独特的节日是企业扩大出口不应错失的良机。宗教禁忌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应避免触忌,造成损失。
  
  4. 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审美观念是人们对美的鉴赏力。它表现在对图案、颜色、造型等艺术形式的喜好和理解上。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崇高的风气。
  
  四、 技术环境
  
  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技术环境主要是指整个世界或当事国或地区的科技水平。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复习资料 | 高起专 | 专升本 | 重要公告 | 成教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Copyright © www.henannongyeda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