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北大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九章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23 15:41]    点击数:

  第九章 广告传播的心理基础
  
  一、广告媒体
  
  ⒈报刊广告:这类广告的特点是以文字和图案来传递广告的信息;不受呈现时间的限制,因而它可以任意阅读。报纸广告读者面广,费用也较低。由于纸张质量和印刷工艺上的原因,它难以很好地反映商品的款式和色彩,因而它的吸引力便受到限制。
  
  ⒉电台广告: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富有感染力的广播广告易引起听众注意。广播传递迅速,影响面也广。但声音传播瞬间即逝,不能随意听取,收听一次在记忆中留下的信息既少也淡薄,难以巩固下来。
  
  ⒊电视广告:受众既能接受视觉,又能接受听觉的信号。动态的呈现,表现力达到十分完美的地步。电视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大,制作难度较大,费用较高,适应性不强。
  
  除广告的上述大众媒体之外,其他媒体还有户外与邮递两类。户外广告包括路牌、招贴、橱窗、灯箱和霓虹灯等;邮递广告主要有销售信和说明书等。
  
  ⒋互动媒体,即网络广告。
  
  二、注意的刺激与广告策略
  
  ⒈大小与强度。广告的强度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大标题、色彩明亮的印刷广告,声音洪亮的广播,大屏幕的显示等等。为了增强广告的效果,一种常用的策略就是采用大尺寸广告。对比是指对象与背景差异的特性。任何能使广告对象突出的做法,都含有对比的因素或作用。
  
  ⒉新奇:出乎意外的、不平常的刺激特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新奇性。
  
  ⒊活动与变化的刺激物:动的或变化着的物体是容易引起注意的。
  
  ⒋颜色:在黑色与单色结合的广告中,单色的用法会有不同的心理意义。
  
  ⒌版面位置:较多集中在左方,然后是上方,较少是右方。
  
  ⒍形状:指高和宽的比例。高超过宽的广告要比宽超过高的广告更能引起行人的注意。
  
  三、认知失谐、认知失谐现象及认知失谐策略
  
  ⒈认知失谐,通俗地讲,是认知的反常态。
  
  ⒉在人的大脑里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也就是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当熟悉的事物、经验和知识突然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出现时,业已形成的定势就会被破坏,出现认知失谐现象。
  
  ⒊使用认知失谐的手法多种多样。⑴一种称为合成艺术的平面设计,就常常采用“反时空”的失谐策略;⑵采用反比例手法;⑶情节反常引发的误会;⑷倒置手法,运用倒置手法产生认知失谐时要谨慎和适当。
  
  四、广告创意中的认知策略
  
  ⒈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它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⒉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
  
  广告信息多种多样,涉及人类的各种感觉道。如果在广告设计中善于运用联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突破局限,让人们从视觉的画面上“听到”、“闻到”、“摸到”、“尝到”。
  
  ⒊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由回忆中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了另一种事物的经验,人们把它叫联想。
  
  联想规律:⑴接近律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如火柴与香烟的联想;⑵对比律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如白天与黑夜的联想;⑶类似律在形貌和内涵上相似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如鸡与鸭孵蛋;⑷因果律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如电闪雷鸣。
  
  五、新形象的创造策略有联合、黏合和特征突出等几种。
  
  ⒈联合策略:把各有关成分联合成为完整的新形象的策略。联合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其结果是形成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定内容的新形象;
  
  ⒉黏合策略:把不同对象中的构件黏合成新形象的策略;
  
  ⒊特征突出策略:突出对象的某种性质或它与其它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六、认知的组织策略与视觉策略
  
  ⒈认知的组织策略:可以看作是统领的策略。⑴组块策略;⑵高级统领者;⑶类比策略;⑷境联策略;
  
  ⒉视觉策略是加强对广告认知的微观策略。常用的有对比、镶嵌、转换、特征展露等策略。
  
  七、如何提高广告传播的信息量?
  
  ⒈把信息编成组。组块是把几个小单位组成一个大的记忆单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其含义扩充到一切有意义的编码。如把各单个的信息组成熟悉的或有规律的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等;
  
  ⒉增加对象的维度。一对对象总会有若干个特性,每个特性都可看作是一个维度。在广告包装设计中,增加维度已被广泛应用。如形意结合、形字结合、图形与色彩结合等手法都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⒊注意视觉记忆优势。视觉与听觉是人脑的两大信息传递通道。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复习资料 | 高起专 | 专升本 | 重要公告 | 成教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Copyright © www.henannongyeda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